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八景"是一种景观塑造与资源利用文化模式,具有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宣传等功能。通过对"保山八景"文化景观现状、景观类型和变迁机制分析,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深入阐释八景文化景观作为保山文化的社会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2.
曾棨作为明代前期的进士状元,文才颇高,而他笔下的八景诗是当时八景地理文学繁荣的表现,是明代前期八景文化高涨的产物,也体现了一定的文采风貌。八景诗具有圈层属性,是地域景观与文学的组合,是一代山水的文化传播与记忆留存。一般而言,八景的区位辐射力越小,八景诗作者的个体性介入越强。八景诗的影响力与八景对应的位置圈层有关系,圈层越大的影响力要大,创作的八景诗也越多,而最终要使八景诗和八景长久不衰,便只有持续开放、扩大与包容,使八景与围绕产生的八景诗以及创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地—诗—人"和谐共生,走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文化中,数字蕴含了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如"八",除了具有计算计量和表示顺序的功用外,还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八"发音是开口呼,发音响亮清晰,给人印象深刻。还有观点认为,如果按后天八卦数字排列,"八"代表"坤"卦,其五行属"土"。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文学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离不开土,故人们将各地特色景观的代表归纳为"八景"。"八景"既是各种文化景观的精华与萃取,又是创作的媒介。配合八景创作的八景诗歌,是对"八景"诗意化的解释。研究八景诗歌,是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对地景的研究,既关注其"自然化"的过程,也关注其文化象征的呈现。作为边疆的一座小城,柳州直到唐朝才成为州治所在,得到帝国的重视和开发。"柳州八景"作为地方社会的一个集体表征,柳州的历代官员和文人对其作了详细的描写,逐渐呈现出"柳州八景"的文化价值。与其他八景相比,"柳州八景"在景观的选址、分类、命名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帝国对边疆的汉化、帝国在边疆统治的象征,同时,"柳州八景"也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相似文献   

5.
保定周边"八景"现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景”为题进行诗歌创作,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八景诗》是士人对出生地或寄居地心理认同基础上的宣传和推介,有浓郁的乡土意识和极强的功利性,为游历提供旅游线索和游览路线,对地域旅游的文化资源建设有重要意义。保定周边的《八景诗》创作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八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旅游文化资源,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结合旅游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八景文化进行新的探索。这里的探究只就建筑景观展开讨论,从而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北宋的潇湘八景文化,具有诗画结合的艺术特点,不仅在中国催生许多模仿之作,流传至朝鲜半岛,也引起追捧及创作热潮.北宋晚期潇湘八景诗画通过使团传入高丽宫廷.潇湘八景作为自然理想乡的象征,成为当时韩国文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方净土.从高丽时期到朝鲜时期,乃至近代初期韩国文人以汉诗、时调、杂歌、歌辞等多种形式对潇湘八景进行创...  相似文献   

8.
首次听到“羊城新八景”评选,我以为是在原来羊城八景的基础上,再选出新的其他八个最点,要不怎么叫“新八景”呢。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而是重新评选“羊城八景”,最终揭晓的为“四新四老”。我总觉得,“羊城新八景”,不如“新羊城八景”准确。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在游览“关中八景”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关中的迷人风貌,留下了大量吟咏“关中八景”的动人诗篇。关中风貌本就知名,由于诗人的艺术创作,就更彰显出“关中八景”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10.
《艺文志》是古代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诗文形式对地域文化进行社会传播与历史传承。这一在古代社会占主体地位的表述形式,能够使方志的地方性得到广泛地传播与流传,八景诗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清代柞水旧志《孝义厅志》依照地方志体例共十二卷,其《艺文志》部分有十八首与当地文化景观紧密相关的八景诗,这些诗主要记录了厅境中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景观内容广泛,区域特色鲜明。这些诗中无论是从地理地貌的描述、还是风俗习性和政治经济的展现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因而,《孝义厅志》中的八景诗无论是从内容的多样性上、还是所具有的地域性上,都为全面研究地方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全球化——圣诞节过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越来越少,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淡漠。文化意识的激烈变动,导致了个人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困惑。在接受圣诞等洋节的同时,应当不断地把我们的节日做强做大,把我们的文化叫响,实现新一轮的东西合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丰富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地域特征和风俗习惯有明显差异。文化差异性在英汉语言运用中有充分的反映。两种文化的差异倡导文化教学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即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句子与篇章教学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体系、风俗习惯、词语文化涵义、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总是以自己文化的习惯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注重比较文化差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有竞争力,它才能持久地传承。而文化的竞争力来源于它是否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浪潮。因此,我们要保护的是那些传统文化的精粹,而非主张固步自封,拒绝变化。本文认为文化的竞争以经济为依托,而非相悖,并提出保障文化权利的作用及相应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派旨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规范现代性的文化共识,但时代共识的迫切发展却导致对文化共识的忽略,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性的不足及共识的必要,以及文化寻根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最后论及其挖掘与建构了那些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全球文化战争不可避免,而且已经打响。文化的内核就是价值观,文化之争就是价值观之争。这之中美国已占得先机。我们要努力树立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当今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文化战争一触即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崛起进程中",汉字文化圈"却已然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南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而需要尽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一,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二,"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其三,注重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其四,"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其五,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其六,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重建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旅游的基础力量在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就要强化文化建设。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建设重点是要搞好特色文化。特色是魅力也是生命。搞旅游就要消除不正确的认识,在重视文化内涵建构的同时,把握区域的现实定位,努力彰显本地的文化特色;要强化和谐文化建设,用最优秀的、"真善美"文化和引导广大民众,吸引广大游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更新,保持文化长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