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3.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文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入文中“异乎王子者之撰”一句的“撰”字,课文注为:“撰,具,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这个说法来源于魏何晏的《论诗集解》,他在注中引用西汉孔安国的《论语训解》的解释:“撰,具也,为政之具。”宋代邢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在其《论语注疏})中说:“撰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号者所陈为政之具也。”对于孔、何这个训释,历代聚讼纷法,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注中仍在沿袭孔、河之说:“撰,才具(才干),指从事…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6.
《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5卷,佚。《崇文总目》卷4《道书类一》:“《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五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未署撰者姓名。郑樵《通志》卷67《艺文略第五·道家三》:“《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五卷,孙光宪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相似文献   

7.
人教出版社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本高一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被释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笔者以为此说殊为不妥。  相似文献   

8.
先从疑点说起——《现代汉语词典》“造就”条云:“培养使有成就”。似在针对“人”而言。但在语言实际中,“造就”的对象常常牵涉到“事物”,如“同时,在造就了人们的才能之后,仍然需要创造条件使这些才能得以发挥出来。”(初中语文课文《各尽所能》)这里“造  相似文献   

9.
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处记载,是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的确证。更重要的是,今本《西游记》也是茅山全真道士(如闰希言师徒)定稿的,“华阳洞天主人”即其稳称。  相似文献   

10.
一、朗诵溯源(Tracingtheoriginsofrecita tion)朗诵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据《说文解字》记载 :“朗 ,明也。从月良声。”“诵 :讽也。人言甬声。”“讽 :诵也。大司乐。以乐语教国文。兴道讽诵之言。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 ,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也。又为吟咏 ,以声节之。……”在读字又有注释 :“读 ,抽也。……戏讽谓背其文。”(江苏广陵刻印社《说文解字》,段玉裁撰)据《辞渊》讲 ,朗有三义 :(一)明亮 ;(二)响亮 ;(三)高明 ;诵也有三义 :(一)朗读 ;(二)述说 ;(…  相似文献   

11.
吕中其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著,撰有《大事记讲义》等书。然而,却有人将《大事记讲义》等书,归于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名下,是故不可不辩。《大事记讲义》,全称《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的王民信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四辑,收入此书二十四卷本,题作“吕祖谦撰”,又在“前言”中写道: 今存吕氏(指祖谦)大事记类书籍,载于(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者,计有:1.大事记通释二卷。2.大事记解题十二卷、3.皇朝大事记九卷、  相似文献   

12.
“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才能”、“才华”、“才干”或表示“有才能的人”;一是作副词,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副词“才”的使用较广泛,现举例说说它的语法功能。 (一)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①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②我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雨夜》) (二)表示在新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一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明人胡震亨以为“计氏此书,虽诗与事迹评论并载,似乎诗话之流。然所重在录诗,故当是编辑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据之详,有功于唐诗不细。”(见《唐音癸签》卷三一)《四库提要》亦云:“采摭繁富,于唐一代诗人或录名篇,或纪本事,兼详其世系爵里,凡一千一百五十家,唐人诗集不传于世者,多赖是书以存。其某篇为某集所取,如《极玄集》、《主客图》之类,亦一一详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这类撰集,流传下来的有《语林》、《郭子》、《俗说》等,唯《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杂采众长,增补遗闻,可谓其中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  相似文献   

16.
《十通索引》,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是查检“十通”的重要工具。所谓“十通”,是指十部有“通”字的政书,即,《通典》(唐代杜佑编)、《续通典》(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典》(清代嵇璜等编)、《通志》(南宋郑樵编)、《续通志》(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志》(清代嵇璜等编)、《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续文献通考》(清代乾隆敕撰)、《皇(清)朝文献通考》(清朝乾隆敕撰)、《皇(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大系统各自连贯,汇集了自传说中的尧、舜、禹至清代末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制度的沿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必读参考书。由于“十通”卷帙浩繁,查检颇为困难。为方便使用,商务印书馆在影印“十通”时,特编印《十通索  相似文献   

17.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说鹏鸟翅膀大如云。课本 (人教社普通高中试验修订本第四册 )将其中的“垂天之云”注为“天边垂下的云” ,教师用书译为“挂在天上的云” ,我觉得不恰当。因为按照课本的注释 ,“垂”显然是“垂挂”的意思 ,“垂天之云”则为“垂 (于 )天之云” ,这既不合文法 ,又不合文意。查看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其疏为 :“……垂阴布影 ,若天涯之降行云也。”其中还引了两位晋人的注解 ,司马彪 :“若云垂天旁。”崔撰 :“垂 ,犹边也 ,其大如天一面云也。”显然 ,司马彪和崔、郭二人…  相似文献   

18.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19.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西北区检查验收小组,见到甘肃省博物馆藏有蓝栏抄本《北堂书钞》一部,木帙内题“《北堂书钞》系先祖郎中所手著,计一百六十卷……十三代孙德卿志”云云,并附题有“明吏部郎中六世祖之川公遗像”画像照片一帧为证。看来《北堂书钞》应为侯一元(之川)“所手著”的了,可是卷端结衔仍题“秘书郎虞世南撰”,从而引起了兴趣,爱辑有关资料,题曰小考,闻见所限,徒贻方家之讥耳。一、《北堂书钞》的卷、类《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生于陈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新唐书》卷一百二、《唐书》卷七十二均有传。《北堂书钞》(以下简称《书钞》)是他在隋任秘书郎时摘抄群书中可以作为写作参考的材料,编辑而成。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是世南抄书的地方,成书当在隋时,因此,也有著录为隋虞世南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