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他做小说的动机。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污浊之平和”的厌弃,认为小说应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主体,旨在以文学作为“改革社会的器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成就卓著。他以一个思想家、文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初衷,描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对国家民族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救国的伟大情怀。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揭出的"病苦"做出分析,从中领略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深重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文本中有一种"医疗者"的角色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作为"患者"的角色指涉.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作为社会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因此,他往往通过建构医学语境而叙述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6.
张炜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切身经历,使他在小说中反复叙写文革时期人事的苦难。作者对文革时期苦难的叙写不是为揭示伤痕而一遍遍的咀嚼、玩味,而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反思历史和人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作家写作的主旨,本教学设计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最终课堂指向,重新设计“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探讨“我”如何拯救祥林嫂;绘制曲线图,梳理探究祥林嫂人生重大变故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发挥想象,编写独白,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与性格的关系;重塑自“我”,创作对话,理解作者疗救生命的创作主旨。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对先生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做下浅显的分析。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是短篇小说写作的高手,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我的取材,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所说的“疾苦”,并不是身体的疾苦,而是精神的疾苦。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求学,当初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然而,到日本之后的严酷现实,特别是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事件,粉碎了鲁迅的梦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病”与鲁迅的人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作品的取材便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之中,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袁。鲁迅创作特色的形成与医学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为了“画出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指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在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创作了平生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巴人为笔名,在当时的《晨报》副刊上发表。该小说共有九章,编入其小说集《呐喊》。旧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  相似文献   

14.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说明鲁迅对人物伤痕的描写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人物与伤痕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伤痕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痕,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两篇小说,一篇是《故乡》,一篇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是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反讽手法,目的是要揭出国民的病苦,震惊国人的灵魂。鲁迅的反讽艺术包括反讽结构的运用,两种相反的语调形成反讽,以传神的细节对比进行反讽,在精练的环境描写中来反讽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