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版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是报纸给读者的直观印象。一张报纸给读者的直观印象如何,就如同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何一样,对吸引读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元济古籍编校出版方法论浅说■王灵善在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张元济可谓声名显赫,特别在我国传统古籍的编校出版方面,可称得上是功勋卓著第一人。张元济(1866~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戊戌变法期间,积极参与康梁变法运动,曾受到光绪...  相似文献   

3.
刘军 《新闻爱好者》2006,(6S):30-30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这张“脸面”的好坏,能否吸引人、打动人,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宣传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对党报来说,如果读者对要闻版没有阅读兴趣,就会影响到党报的权威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宣传和贯彻。办好党报要闻版,让党报的“脸面”更美、更靓,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刘熠煊 《新闻窗》2006,(4):23-23
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会从此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有时带给我们的甚至是心灵的震撼。但我们在欣赏一张张精彩图片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现,报刊上的一些新闻图片很快就会被人忽略、被人遗忘。  相似文献   

5.
哪里有冲突,哪里有战争,那里就会有出生人死忘我工作的摄影记者。正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那动荡不安的环境里用高度敬业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张极具震撼力的照片,揭露丑恶、反映真相,张张照片有血有泪!正因为这些无价照片所具有的震撼力,让世人每次都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这一张张的照片中,我们也许能得到什么……  相似文献   

6.
写在屏幕边上(随笔五则)朱光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对退休老夫妻办起了一张《家庭纪事小报》,这张小报也许可以收入击尼斯世界大全─—它的发行量只有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但就是这张小报和这对老夫妻却正在领导着世弄新潮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笨孩子,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感激。张妈妈,您说我的病能治好吗?假如我的生命就在这停住了,我也无憾了,因为让我碰到了张妈妈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8.
李性忠 《图书馆杂志》2002,21(10):69-72
张元济与刘承干相知相交半个多世纪,张元济在古籍出版上得到了刘承干的无私帮助;而刘承干在成为大藏书家的过程中,张元济也时加援手。两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相似文献   

9.
首页是一个网站的脸面。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一张生动的、表情丰富的睑面是富于感染力的,也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反之,一张刻板的、表情迟滞的睑面就很难让人记忆深刻,更谈不上讨人喜欢。  相似文献   

10.
要闻版如何体现工人报的特色蔡虹一张报如果比作一个人,要闻版便是这个人的露面之脸,这张脸如何,是亲切传神、生机盎然、趣味十足,还是面目呆板、表情冷漠、让人生畏,这是报纸编辑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在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今天,读者把报纸一拿到手...  相似文献   

11.
兰声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7-I0037
给自己的照片标价时,应把握“宁肯10元一张卖给一百个人,也不100元一张卖给一个人”的原则,建议不要把自己的照片标价过高。  相似文献   

12.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元济,浙江海盐人,字菊生,光绪进士,由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总署章京。甲午战争之后,他是激烈地议论变法维新的人中的一个。戊戌变法失败后,入上海南洋公学,接任南洋公学总理,不久入商务印书馆主持馆务,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出版家,曾校印百构本《二十四史》,影印《四部丛刊》。上海解放后,张元济年纪八十开外,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主要阶段,1959年谢世。这里选辑了一组张元济在谢世前几年内形成的函礼,为了解张的这一时期生活提供参考资料。这组函都是张元济写给上海市委统战部的.收信人管易交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交际处处长。…  相似文献   

14.
潘璇 《大观周刊》2006,(47):89-89
“张导”缘起99’世博会 谈到导游行业,张益民感触颇多,他自己就是在昆明旅游大发展的那一年入行的。据张益民回忆,在99'世博会之前,整个云南参加导游考试报名的不足一千人,但99'世博会之后,  相似文献   

15.
这一组图片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的“死亡肖像系列”,由德国摄影师瓦尔特拍摄,记录了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赴他们死亡后的表情。  相似文献   

16.
大约15年前,市场经济的浪潮拍击着理想的堤岸。于是,诗人扔掉了桂冠,学丢下了钢笔,歌放下了麦克……时称“全民下海”。此后,在理想失落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把美好的兴趣深藏心底,只在某一时刻掏出来擦拭一番,炫耀片刻。更多的时候,要披挂另外的行头,在拥挤的人群里,进进出出,热热闹闹。而15年来,我们看到,那些扔掉诗歌桂冠的人们还怀揣烫有诗人头衔的名片,那些曾经想做学问但怕饿死的人,在奔往小康的路上还把目光瞥向学问。他们成了满手铜臭的诗人,成了为了钞票的歌,成了不纯粹的学,在两种不搭调的生活里奔突,在两种不相关的语言环境里大脑短路般失语。他们的两张名片:一张写着理想、一张写着物质:一张信誓旦旦,一张臭迹斑斑。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要融人一座城市容易,但要他影响一座城市却很难。一个人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座城市的新移民,但要他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决非易事。正因为如此,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值得后人研究。察诸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张謇确实是一个特例,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不仅融入一座城市,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报纸加张有感亦人扩版、加张是报纸兴旺发达的表现吗?对此,我多多少少有点疑问。尽管我国纸张生产能力不足,纸张又缺、又贵,可还是有些报社在扩版、加张上使劲。小报改大报,大报小报纷纷扩大版面;报费呢?自然要涨了。似乎读者不在乎这几个钱(不见得),于是乎改吧...  相似文献   

19.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精神,是优秀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事实就是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可以说,透过一张报纸,就可以折射出它所存在的政治环境和人背景。军事新闻作品中所独有的浓烈军味,更使受众引发出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对军人的生存状况、对军人价值、尊严的探求。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弥散着带有军队人特色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