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全省有336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065.2万人,占全省人口31.6%,汉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左右.云南有四十六种民族,除汉族外,四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二十四种.各民族杂居一地,和睦相处.全省十七个地、州、市,没有一个地方是单一民族的,有的三四种民族甚至四五种民族生活在一个地方,交往十分密切,有的在某一聚居点相对集中,但往往形成犬牙交错的状况,因此,不少地方很难在地图上画出一条同言线来.这种现象,给我们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带来一个新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饮茶习俗在饮食文化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我国"茶的祖国"之称便可发现,茶文化史在我国的传承极为久远,是茶文化的起源地。然而现行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多集中在汉族茶文化方面,忽视茶文化形成中少数民族做出的贡献。对此,本文将从壮族与傣族两个少数民族出发,对其饮茶习俗进行探析,并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整体特征做出总结,提出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与越南毗邻的一个边境县,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县境内除聚居着瑶、壮、彝、苗等民族外,县城及其附近还居住着相当数量的汉族。这部分汉族大多是清末民初为兴建河口镇新区及修筑滇越铁路而由两广招募来的工人和随之而来时商人的后裔,祖籍多属广西钦州、百色,部分为广东的佛山、番禺。这些来自粤语地区的汉民居住较为集中,粤语世代相传,与当地通行的云南方言并行不悖,遂使河口县城成为云南方言中并行两种方言的特殊方言点。按当地称呼,粤语称为“河口广话”,云南方言称为“河口云南话”。两种方言长期以来相互渗透、杂糅,形成各自独具一格的语音特点。本文试就河口广话和河口云南话分别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一个山区、边疆、民族三位一体的省份。全省有2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1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基本不通汉语。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有文献初步统计,明代云南有43位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作者撰著了100部汉文著作。明代云南少数民族汉文著作是云南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明显的民族集中性与发展阶段性特点。这种发展特点与明代云南汉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趋势息息相关,同时又与云南不同民族各自文化特点及发展历程有很大关系。明代云南少数民族汉文著作的发展,是明代云南汉文化传播在少数民族中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由民族上层逐步走向普通百姓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6.
印尼是个拥有多种民族方言的国家,约有二百多种方言,印尼华人华侨约七百万人,占印尼人口4%,仅是印尼的一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因而汉语也是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在印尼语言格局中占一定的位置。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是以汉语为主体的,它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从具有浓厚的华侨色彩的文学语言,逐步走上本土化、现代化的文学语言,尽管其间受到排华政策的干扰,然而印华文学语言终究还是在不断发展中,日臻完善。 本文着重探索印尼华文文学语言形式的形成发展及特点,指出印尼华文学语言形成及发展的艰巨历程,揭示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既有汉语固有的民族传统,又有印尼的地域特征,同时还有现代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湟源地处湟水上游,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藏汉文化的交汇部.湟源汉族多从外地迁入,湟源话既有移民方言的特点,又受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方言.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湟源方言音系的湟源方言声韵调、音系特点及同音字汇进行了描写.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汉族接受、同化周边及外来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形式进行的,这种民族融合形式直接推动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繁荣共生的族群构成格局和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但是,我们同样应当对那些在不同背景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非主流形式的民族融合方式予以关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证明在西南边陲普洱市景东县衍化出的一种与传统民族融合形式迥异而又相反相成的新的民族融合类型,即汉族彝化。并围绕导致"汉族彝化"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客观原因等作分析论证,提出了自我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组建中央民族访问团,代表国家访问边疆少数民族。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按照上级“派下去”与“请上来”指示,在10个月时间内访问了云南9个专区的42个县。访问工作主要是召开各民族群众大会;召开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召开民族代表会议;对于与群众有联系的领袖人物或各族各界代表人物以及典型村寨、典型户进行个别访问,广泛联系云南各族各界代表人士。访问团通过介绍情况、听取意见、消除隔阂以架起沟通关系的桥梁,并鼓励他们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政权。同时,访问团还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收集边疆少数民族的意愿并反馈给中央。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的云南之行是特定历史时期开创的一项特殊民族工作形式,把慰问少数民族、宣传民族政策、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情况等多项任务结合,取得良好成绩,有效增强了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认同,构建起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云南汉语方言,属汉语七大方言的语音系统的北方方言,是汉族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内部发展规律服从于全民族共同语,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探讨的,仅限于流行在滇西南临沧、思茅、保山、德宏等地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1.
综观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普遍流传着一些叙述天地间万物形成、发展的创世史诗,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牡帕密帕》作为在拉祜族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长篇创世史诗多有学者关注,并多聚焦于其作为非遗的传承以及信仰体系的建构,缺乏对其文本内容中英雄祖先建构的内涵分析、民族认同强化的历程阐释以及对反映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探讨。对《牡帕密帕》的文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窥见拉祜族原始宗教崇拜、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历史记忆以及所蕴含的民族关系,也能展现创世史诗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发展生生不息,历史长河前后相续。如何看待历史传承,它不仅涉及到各封建王朝对正统地位的诉求问题,还关乎到文化取向上的抉择判断。可以说有目的地撰写国史和前朝史的意识表明10—13世纪,沙陀、契丹、女真、蒙古等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将自己与以往汉族政权的历史自觉地连在一起,也就是用一种自觉意识将各民族贯穿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纽带上加以反映,因而超出了纯粹政治上的策略考量,而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选择,这正是中国历史由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由各民族相互纷争最终走向民族融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雅安市地处我国西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境内多为山区,全市总人口150多万,以汉族为主,汉、藏、彝杂居,为多民族聚集地。经济欠发达,没有主干产业,目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处于雅安市雨城区内的两所大学,均面向全国招生。以西部地区生源为主。两校现有在校生人数4万余人。  相似文献   

14.
民族服饰是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地处滇中腹地的玉溪市,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除汉族外,玉溪世居的少数民族还有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等。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  相似文献   

15.
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和布朗族七个民族,是云南省人数在10万人以下特有的世居的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语言受到强势语言的冲击,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在逐渐萎缩、蜕变、衰落甚至濒危。因此,了解在强势语言(普通话)、亚强势语言(云南汉语方言及其他使用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环境中,这七个"特少"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把握其民族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探究影响其民族语言使用的原因,发现制约其民族语言的因素,从而寻找保护和传承其民族语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第二章 汉语方言与汉文化溶入民语和民文化的时期 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内地的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云南出现了三个比较稳固的政权:氏的大姓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三个政权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汉代移民的后裔逐渐失去了和内地的联系,又丧失了统治地位,处于当地土著民族的统治之下,因而逐渐“夷”化,终至溶于当地土著民族之中。在这一时期,汉语方言逐渐削弱,有的同化于当地土著民族语言之中,为民族语所吸收;汉文化也溶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之中,成为创造新的民族文化的养料  相似文献   

17.
元江是云南省境内一个总面积2858平方千米,1991年末人口17.7万多人的山区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6%,坝区只占总面积的4%。这里土地宽广,呈立体型气候,海拔900米以下的炎热河谷地带,土地面积75万多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2%,其中耕地近6.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9.5%,是有名的“天然温室”。在元江县境内,各种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热土资源、地热资源都很丰富。从很早的年代开始,哈尼、彝、傣、白、拉祜、苗、回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就居住和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元江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1980年以前,由于生产中各种资源的自然组合不合理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这里生产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因而在全国比较,属于较贫困的县份。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着诸多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其中,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可谓形形色色,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众多南征传说中比较典型和流传较广的传说之一,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出发,对诸葛亮的"攻心"战略观、人才观以及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民族政策等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作为有25个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从各民族目前的相互交往来看,呈现出总体和谐的特点.在实现云南边疆和谐族际交往的诸多因素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在精神、生活、审美和价值评价等领域,体现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和互动性,进而拉近民族心理距离,促进族际和谐交往.  相似文献   

20.
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有瑶语、壮语、侗语、苗语等典型少数民族方言,其分布和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不少民族群体长期兼用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双语类型转换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对广西龙胜地区少数民族典型方言的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