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海归教师因同时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而在学缘上表现出特殊性。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量化部分以上海21所高校的359位海归教师为样本,在质性部分对来自上海6所高校的10名海归教师开展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共同探究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海归教师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不高;学缘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平台选择以及职业"入场券"的获得。"校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影响不显著,但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最后从高校、学院和个体层面对促进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海归博士回国就业的主要平台,高校承担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使法学专业海归博士面临“再本土化”的过程。基于江浙京粤地区的调研发现,法学专业海归博士教育教学“再本土化”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阵痛期、瓶颈期与分化期。法学专业海归博士回国任教后的教育教学困境使高校对其青睐程度骤减。与本土博士相比,法学专业海归博士并不一定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反而历经更为漫长的阵痛期与瓶颈期。为了激发法学专业海归博士的教学潜能,海归博士应当将学缘优势与本土问题意识融合,依托比较法学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校也应当构建常态化教学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的持续增长,在西方高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高校任教的"海归"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但是学界对海归教师回国任教状况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从学校的角度对这些海归教师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还很欠缺。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20所中国大学的校长进行深度访谈,在每个访谈的录制、转写和编码的基础上聚焦五个主题的分析和讨论:聘用海归教师的原因;聘用海归教师的标准、要求和期望以及对海归教师的满意度;海归教师的优惠政策;海归教师的优势;海归教师的劣势和困难。最后提出了海归教师重要作用的再认识,海归教师优惠政策的再落实,海归教师优势的再发挥和海归教师劣势的再克服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履历分析法,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2664名海归教师为样本,分析其教育经历和海外工作经历,探究我国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背景和学缘关系分布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显示,4所高校的多数海归教师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但不同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背景存在一定差距;4所高校的海归教师与本校的学缘关系密切,尤其在优势学科方面。建议高校应以一流学科发展为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进一步完善开放透明的竞争性人才选拔机制,并主动加大从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人才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高校海归教师是归国留学人员的重要组成群体,他们知识储备丰富、国际化视野宽广。本研究基于跨文化再适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1417名海归教师回国后的科研表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海归教师对其在课题申报和成果发表方面的评价不高;其在海外学习和工作期间的适应情况、对院系工作氛围的认同程度以及与海外导师、同事或同门开展合作的频率,对海归教师的科研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美国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华裔海外高端人才的调查,分析影响他们归国意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强烈,近七成受访者优先选择回国就业。海外高端人才归国就业的选择呈现集中化特征,意向就业区域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首选就业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尤其青睐高学术选拔性院校。海外高端人才的归国意愿受双向推拉作用机制影响,海外国家和地区对华裔科研人员的排斥,国内学术纽带和亲情纽带等社会网络因素增强了他们的回国意愿;但国内在学术发展环境和高校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是阻碍他们回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样本的统计资料,从默顿的积累优势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在职业生涯和职业成就方面的差别.统计结果显示,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一结论促使我们反思现在的人才评价和使用体制.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博士生培养投入和过程环节的关键要素,考察导师学术背景、导学关系提升博士生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学科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博士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导师学术背景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具有显著影响,海归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SCI一区和三区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高,而在二区发表论文的数量则与本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没有显著差异;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发表亦有不同影响,权威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其他类型导学关系对博士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的系数皆为负。进一步分析导师学术背景与导学关系的交互效应后发现,海归导师对博士生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具有独立的正向效应,且海归导师并不依赖权威型导学关系,而是通过合作型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高校应重视提升博士生导师学术背景的多元化以及导学关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归教师在我国高校的分布特征及其国际化表现,以及他们在科研产出、教学内容与方式、国际交流三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与本土教师相比,在科研产出上,海归教师调整科研生产策略以达到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偏重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较少发表国内论文和申请专利;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他们更注重课程的国际视角和国际化内容;在国际交流上,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研修的次数更多。留学经历奠定了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国际化的比较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促进科研、教学国际化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作用,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使用自编的《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卷》对上海市8所市属本科高校142名新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校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程度高,且科学研究发展是"第一要务",新教师在科学研究发展方面的需求与其面临的科研压力、职称晋升压力和经济压力显著正相关;教书育人发展需求在环境适应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且与环境适应程度显著正相关;高校新教师面临的职称晋升问题不同,对改善学术环境和氛围的需求有显著差异;新教师是否为海归博士,对于提升教学技能需求有显著差异。高校要全方位提供服务,满足新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引导新教师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专业发展的首位,同时要构建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给新教师减压、赋能,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帮助他们快速起跑,助推其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PhD graduates have returned to China to develop their career. For these academic returnees, one of the challenges is to (re)construct an academic identity in a familiar context that is also strange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bsent for a few years. In this autobiographical paper, the researcher describes and reflects upon the pains and gains experienced when re-entering and work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s a PhD returnee, revealing the process of his academic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when adjusting to different academic assessment policies. This writing offers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llenges to returnees’ academic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nd argues for the need to set up in-between spaces for inter/cross-disciplinary academic discourse between returnees and local scholar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pedagogic deb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open research practic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Based on data from the “2014 Chinese University Faculty Surve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nifestation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returnee faculty to Chinese colleges as well as their impact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Compared to local teachers, returnee faculty members adjust their research output strategies to reach a higher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y favor publishing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publish fewer domestic papers and make fewer domestic patent applications. They focus 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 in their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he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travel abroad more often for advanced studies. Their experiences studying overseas accumulate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make them play larger roles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高校女性教师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事业十分重要的力量,然而这一群体仍面临着人数较少、职业发展遭遇瓶颈、生育友好型环境有待提升等困境。研究基于科研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上海6所高校204位工科女性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并辅之以质性访谈,探索工科女性教师科研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工科女性教师的科研概念化能力、执行和汇报能力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高;日均照顾子女和长辈的时间、对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担任领导职位的自信程度等因素均对其科研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从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对工科女性教师人才的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慧  张宁 《江苏高教》2020,(2):91-95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中国高校不断增强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的引进力度,青年海归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比逐年增大,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但是高校青年海归教师的成长发展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所长。文章结合对南京地区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青年海归教师的调研访谈,对他们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总结高校青年海归教师在思想、生活、文化、学术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从个人、高校、国家三个层面剖析原因,探寻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年代归国教师的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对高校人才政策环境和海外引才效果的检验。课题组以全国48所研究型大学1979-2017年期间归国的541名教师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过去40年海归教师首聘期总体满意度水平不高。通过对四个时期多维度满意度的量化分析发现:薪酬待遇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自主性、压力和科研团队等方面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薪酬待遇满意度的平均水平最低,但近年来已略有提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增加海归教师工作自主性和职业认同感、提高基础薪资和建立稳定的薪酬增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中,“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在历史渊源、内涵界定、权力侧重以及价值诉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既呈现理论上的分野,也有着制度上的耦合。实现“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制度耦合,是当代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必然发展,也是立足国情、化繁为简、平复争议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方案。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整体设计上,不但要保持两种模式灵活转化的张力,也要在维护教授权力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化管理惯性,促进学术的民主与自由。在“治校”和“治学”制度耦合的路径策略上,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学术管理组织出发,整合学校教授群体的资源,构筑教授权力的实现平台,建立教授主体参与的保障机制,以增强教授治校和教授治学制度耦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共同体在一流大学学科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术评议会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伯克利分校学术评议会通过合法性、适应性、合作性三大作用机制来构建良好学科生态,即:通过确立共治的行为规则来增强共治合法性;根据社会变化及时优化学科发展制度;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不断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研究对我国高校学术共同体推进学科生态建设的启示如下:强化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聚焦人才培养,根据环境需求积极改进培养制度;优化教师评价顶层设计,注重对教师在学术委员会中服务情况的考察;加强多元协同,推动不同主体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8.
博士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很少有研究能够综合考察不同方面的学术经历以及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预测作用。基于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探索,结果发现:(1)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超过了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的预测作用;(2)导师指导是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变量;(3)与人文社科博士生相比,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与科研能力增长具有更强的关联;(4)学术志趣在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与科研能力增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学术志趣在博士生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而导师在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激发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one of China's top universities – Renmin University – and changes in faculty life linked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push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Employing academic culture as a theoretical lens and case-study methodology, the authors highlight several significant changes, as describe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7 Renmin faculty members. Some changes discussed include increasing reliance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cholarship, greater emphasis on faculty acquir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creased collaborations with foreign scholars and organizations, and the adoption of various pedagogical and curricular facets associated with Western universities. Serious attention is given to concerns raised by several Renmin faculty members apprehensive of certain form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cerned about the likelihood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becoming colonized by Western norms and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