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倡导建构式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为了  相似文献   

2.
一、课改的初衷实现了吗? 基础教育课改的初衷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样阐述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韩景宝  肖朗 《教师》2010,(11):48-48
一、背景与现状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2,(28):18-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认为让语文课程走向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这6个“改变”的有效途径。何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  相似文献   

5.
简析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利 《中国德育》2008,(9):49-5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此次课程改革中,把课程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内容”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的如此富有“革命性”的变革,是适时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改的初衷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这样阐述的:“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在实践上也有部…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1.
陆晔 《中小学德育》2012,(11):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郑颂 《青海教育》2006,(7):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了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课程改革目标。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七次的课程改革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为六个转变:即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秋季起,广东是全国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试验的四省区之一。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跟传统课程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新课标的目的,因此在理论上探讨和在实践中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相似文献   

19.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  相似文献   

20.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