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性质适合吗?应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才能适合?我们认为在理论上搞清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违背不得要搞清我国现阶段应建立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一定要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而这种生产关系总  相似文献   

2.
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以后,奴隶制度曾经是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社会制度。可是,当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便越来越不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趋尖锐了。这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3.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第一章)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并且发生作用的规律。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它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提出了“适合”这一概念,并论述了“适合”的含义、特征、过程、标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运动中“适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经济过程的本质。经济规律和其它一切规律一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一般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问题的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时期都起作用。这个规律的含义是什么?理论界关于这个规律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究竟怎样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着重点在哪里?理论界说法并不一致,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斯大林的表述是否科学? 斯大林关于这一规律的表述是否科学?有的同志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客观的本质联系,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但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实践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会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这种不适应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二是生产关系超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的问题,作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水平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界已讨论多年。现有的研究,已从把握这一规律的一般性质,发展到力图弄清这一规律的各个侧面、各个细节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这一重要进展,开拓了深化历史唯物论基础理论研究的广阔领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多少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这一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讲得可谓多矣。然而,一旦涉及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具体问题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的性质及特点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最根本的客观规律.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们对这两个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这两条规律的作用基本上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胜利以来,由于人们对这两条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因而使这两条规律的作用不再是自发、盲目的了,而是自觉的了.随着科学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自觉程度是越来越高了.社会主义可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领导地对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是我国五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经历的生产关系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党和国家运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典范。本文试图从三方面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必然性大家熟知,按照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开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资本主义不可能有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正确反映客观历史进程,并为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科学结论。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深刻分析,发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确定某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地位的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人们在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是新是旧、是先进还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是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方式与支配数量,以及由此决定的经营、择业自主程度和参与管理程度。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最主要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着劳动者经济地位的变革。历史上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引起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质变或全面调整,从而在总体上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总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的剖析,对变革劳动者经济地位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的分析,阐明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中的矛盾格局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生产关系方面。合乎生产力性质地界定国营企业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是我国从总体上(不是某个方面)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有人对社会主义方向发生怀疑,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主要的论点是:社会主义必须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而资本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经之路。他们认为超越资本主义阶段建立的社会主义,是违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大跃进”左的错误的一个表现就是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犯了超前的错误,不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性质,对此必须进行调整;他批判了那种“人民公社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的错误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仍然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并且要注意遵循、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学是八八级法律专业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程时,要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经济规律。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这些知识,现把各章的主要问题提出来,并加以简要的提示,教材中没有作解释的名词作以补充,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决定社会向前  相似文献   

1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极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是农业生产力的变革,但又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八亿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设想,离开生产力的主体,一一八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经过革命夺取政权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以后,必须通过剥夺剥夺者的生产资料和对农民、手工业者(在我国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全体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但近年来由于搞资产阶级自  相似文献   

20.
过去人们只是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或者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始终未能真正解决生产关系如何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和衡量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三项标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