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建领 《江苏高教》1998,(2):59-61,70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综合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建领萌芽于80年代初期,发展于90年代中期的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综合化改革,使得高校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趋向综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过窄的专业与课程模式大有裨益。但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2.
略论高校课程综合化立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综合化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这种趋势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四方面探讨了高校课程综合化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实施模式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学对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实施的必要性研究较多,本则着重论述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实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高校课程综合化改革模式的粗浅设想。  相似文献   

4.
课程综合化(curriculumintegration)是当今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热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课程综合化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成果。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综合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职教同仁的重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可以体现多种课程设计思想,是众多课程模式可以使用的一种手段。课程综合化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模式,而是做为一种手段存在于多种课程模式之中,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课程综合化之所以成为课程改革的热…  相似文献   

5.
论课程综合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热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课程综合化方面均有引入注目的成果。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综合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职教同仁的重视,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课程综合化热点产生的背景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它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模式,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存在于多种课程模式之中,被多种课程模式所使用。课程综合化之所以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并被多种课程模式所运用,有其特殊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综合化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 ,这种趋势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本文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四方面探讨了高校课程综合化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它承载着完成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重任:尤其在高等教育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的今天.应当把实施课程综合化纳入学科建设中去考虑,才更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课程综合化包括:怎样理解课程综合化,如何通过转变观念实施课程综合化,调整课程设置是实施课程综合化的关键因素.确立“教师是实施课程综合化主体”的观念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课程综合化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课程综合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趋势,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综合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代,无论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若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新的需要,都必须走综合化的道路。但是,高校课程综合化并非一件易事,为少走弯路,不可不对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就高校课程综合化的途径与方法从理论上作一归纳,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综合化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课程综合化建设的分析,阐述了综合化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 位,以及综合化课程在培养素质全面的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突出了综合化课程改革的 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当前高校德育课程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与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德育课程目标的动态平衡,德育课程观念的问题意识增强,德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实践转向,德育课程实施的综合化导向.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推广理论突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教育创新的过程,其推广过程符合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依据创新推广理论,笔者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得到了一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芬兰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国家核心课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课程标准之一。该课程标准是在特定背景下颁布的,具有以下特点:立场明确,保护儿童权利;内容丰富,发展幼儿个性;信任儿童,鼓励自由表达;注重环保,培养审美能力;强调互动,侧重发展性评价等。其对中国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启示包括:坚持主体性原则,打破狭窄的课程定位;坚持整合性原则,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坚持发展性原则,重视创新的课程架构等。  相似文献   

13.
招聘与录用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游戏化学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游戏化学习引入招聘与录用课程符合时代需要。通过剖析游戏化学习的发展现状和实施的意义,分析游戏化学习的应用条件,创新和设计游戏化学习新模式,认为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应该把握好游戏与课程的融合度、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完善游戏规则和注重游戏的长期激励性。  相似文献   

14.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体现科学、技能和人文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与个性张扬等特征。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一种“融合”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合课程是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概念。早在 19世纪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课程综合化的原理———“相关综合原理”与“经验综合原理”。综合课程在整个 2 0世纪的发展则指向于统一儿童与学科知识。从类型学的角度看 ,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课程走向综合化有重要的理论根据。开发综合课程需要注意若干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其实质在于通过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文化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推进两者的合流,需要创建"合作型"制度环境、开发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以及营造"学习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8.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目标导向、问题求解、任务驱动”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及教学体系。阐述了平台的设计模式、原则和课程体系。依据ADDIE设计模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包含了课程实践、学科竞赛和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递进性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不仅是一个学科系列化、全开放、多层次教学体系,也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融合体。管理者应注重平台的整合效应,发挥平台的最优化效果,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的教师知识结构优化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知识结构,熟悉学习者的特点,注重有关学生体验方面的知识更新,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评价观。教师知识结构理论模型包括三个基础、五个支撑和两个核心。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应坚持教师任课结构优化与教师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原则,重视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教学整合机制的作用。在职培训课程设置应坚持课程目标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结构的非正规性以及课程展开方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学校课程必须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在做优分科课程的同时,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课程融合是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指向全面发展人的育人目标;基于知识融会贯通,指向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基于育人方式创新,指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为此,学校课程着力构建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一知识一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结构框架,通过概念、主题、现象和方法等整合方式,形成学科间融合课程、领域间融合课程和活动融合课程的课程形态,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