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化"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习方式.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和资源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深入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大思政四维平台,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为高校构建"三育融合、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息"理论思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维度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维度、家—校—社—企"全方位"育人维度、学校—社区(school-community)"全过程"育人维度.基于此,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策略,包括优先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现象,探索“跟进式”培育路径,即“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旨在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短板,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6.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缺位成为我国劳动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文章阐述了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劳动教育内容,以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为途径,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家校社在理念、信息、资源、场地等方面的联动.该模式在探究推进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品格、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和树立理想,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应坚持“五育融合”理念,通过挖掘本地教育资源,探索育人路径,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从劳动教育的活动保障、课程资源跨年级整合、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劳动日常化观念的渗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德育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深入整合劳动课程资源,拓展联合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这一成果聚焦培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找到了融通五育的突破口——劳动教育,并抓住劳动育人关键问题,深化培智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上均有创新发展。育人实践基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发掘劳动更为基础与重要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并结合生涯发展视角,支持其潜能发展、缺陷补偿,实现其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殷飞 《中华家教》2022,(2):26-35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是主导,教师是主体,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特别是初任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整体不足,正在成为影响协同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成长的"母机",其课程中长期缺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因此,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建构师范生的协同育人能...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育人实践中,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为突破口,推进“五育”融合,建构由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构成的“融·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突出“注重价值体认、凸显地域特色、重视劳动教育、关注家校社企协作、注重五育融合”的课程特点,有效运用“主题融合,课程关联”“实践指导,学科协同”“创意物化,体验成果”“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综合评价,多维推进”等课程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校家社各负其责并彼此支持配合,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着目标分散化、功能定位模糊和机制建构松散问题。为了建构高质量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支持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尊重主体间差异,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基本前提;求同中互补,让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更加顺畅;兼顾多方利益,发展更有认同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使德育合力最大化,实现高水平教育。文章从德育教育实战出发,结合目前教育现状,提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有效策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在于培养乡村儿童正当性的价值判断,培养乡村儿童主体性的价值理性以及形塑乡村儿童规范性的行为自觉。家校社融合的教育场域能够发挥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增进乡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文化认同感。家庭文化赋予乡村儿童最初的情感力量和自我意识,学校文化促进乡村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品德的良性培养,乡村文化是深化乡村儿童乡土情结和价值体认的精神纽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提升价值认知的协同育人导向,实施情理共融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有机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主体性情感认知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耦合,促进乡村儿童价值信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8.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中学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为学校五育融合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具体途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二是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三是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四是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相似文献   

19.
郑小燕 《教育》2024,(2):18-20+3
<正>在教育场景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除了校园之外,家庭和社会成为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的达成,既需要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同参与。家校社协同不是无根之木,需要有效的载体,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推进即致力改变学校单一主体育人模式,构建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教育合作实践的新探索。一、创智劳动协同育人的校本思考(一)会劳动: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