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危机和民族认同挑战.文化上的自觉可以给人以身份的认同和民族同一性的确认.学校教育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文化传承、发展与创造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走向文化自觉既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现实诉求,又是其内在的本质性规定.突显人文主义教育精神、确立教师的文化使者身份、注重课堂教学的文化自信教育渗透、营造浸润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走向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危机和民族认同挑战.文化上的自觉可以给人以身份的认同和民族同一性的确认.学校教育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文化传承、发展与创造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走向文化自觉既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现实诉求,又是其内在的本质性规定.突显人文主义教育精神、确立教师的文化使者身份、注重课堂教学的文化自信教育渗透、营造浸润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走向文化自觉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文化探索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文化自强的最高境界。我校提出了把学校文化建设转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追求上,真正让学校从文化求索走向文化自觉。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必须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提炼,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以文化立校、以文化兴校。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5.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义。在现实性上,文化自信自强不仅体认着民族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意涵之主体认同,而且固基着其“五个认同”归属确证之价值自觉,其传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滋养,弘扬于革命文化之精神赓续,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内涵熔铸。基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场景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中厚植文化自信之历史根基,在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精神中夯实文化自信之精神底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时代精神中激发文化自信之内涵活力,既共演着文化自信自强价值理路的实然面向,也基于实践论域澄明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6.
“国门”具有地理和文化上的特殊含义,“国门学校”即指处在边境线上的学校.云南国门学校在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师生努力下不断发展,学校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在办学中展现了中国实力与成就,开展了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教育、国民教育以及对外教学,开展了多层次的身份认同教育,体现了国门学校的特殊职能,为身份认同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交融、区域教育公平等领域都提供了典型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多元文化教育的践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职前教师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对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有较为丰富的思考,但他们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了解带有专业片面性、对多元文化教育认识不全面,缺乏深层的理解和认同,对自身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者的角色认同感不强.为此,应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成立民族文化研究室或展览室等增进加深职前教师对本民族地区文化和本地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还应通过专家讲座、实践体验、反思觉察等方式强化职前教师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多元文化教育者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刘畅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146-14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确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西方错误思潮的冲击下,承载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从教育生态系统中与个体关系最密切的家庭教育出发,探讨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应提供的精神动能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通过教育手段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最终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前提。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自觉融人全球化进程当中,不断发展自己,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世界民族之林并达到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工具理性导向下的教育在智能时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因"应试教育"等工具理性而被边缘化的人文智慧逐渐凸显出其不可替代性。教育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现,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学校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以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类真实和虚拟的情景教学,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教育嵌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价值观熏陶,实现文化自觉,进而提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探究拓展了公民教育的话语范围,把文化概念与对公民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话语与实践面临着两个文化认同问题:一是国家层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归属问题。“文化自觉”、“多元一体”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解决这两个文化认同问题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哲学自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自身文化的新觉醒,关键是抓住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性和异质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在批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走向新的创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全民的文化自觉——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自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髓,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和文化了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种植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之谓乃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我们的文化是否有一种自觉、自信与自强。学校要营造育人文化,在这三方面应该有所思考和实践,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当是卓越校长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与文化本身具有同根性。学校既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美好向往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国神话故事能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感受民族精神。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思维发展,筑牢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直接关系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认同差、先进文化关注少、从众西方文化等问题,认为培育的途径为:政府要加快文化建设、社会要承担文化责任、学校要传承文化知识、企业要参与文化育人、学生要自觉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身份认同对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对122名乡村教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半城半乡的“第三者”,文化知识“传播者”身份被削弱,变成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存在所属身份责任逐渐泛化、与相近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多重身份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首先,明确乡村教师责任范畴,落实相关政策,健全职前培养体系,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正确认识民族习俗,减少学校额外职能,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优化身份认同的协同场域;最后,重点培育教育情怀和动机,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从内部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洪艳荣 《教育探索》2021,(10):67-72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