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道德生活的现实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现实的、反思性的日常生活,批判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丑陋,阐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良善;从道德生活的超越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超越性的德性生活,陶冶和培育健全的德性品质;从道德生活的公共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正义、理性的公民生活,培育学生的公民品德;从道德生活的文化性角度而言,生活德育应建构一种高品质的、优雅的文化生活,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和道德涵养.通过日常生活、德性生活、公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四重”建构,生活德育可以培育出更为整全的道德生活空间,促进道德教育目标与使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活世界观念的引入无疑起到了加强实践观启蒙的作用.但也应注意到,作为一个移植过来的、且在西方学术中就不是很明确的概念,生活世界尤其是日常生活世界无论是在学术内涵还是在思想意义上,都不可能给予我们太多的理论承诺.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展开生活世界的自我批判,从存在主义的感性个体观走向社会历史性的整体生存理解,实现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途径,最终落实到生存论的自觉建构.  相似文献   

3.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4):16-16
生活世界是学生所感觉到的、日常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学生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面对世界、面对自身。德育内容来自于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应受学生喜欢的。而在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里,学生德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已脱离学生的生活,表现为德育内容缺乏可感性、现实性、时代性、层次性等方面。一、德育内容缺乏可感性从目前学校德育的实际情况看,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论是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它紧紧抓住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特殊性,强调德育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它成功地批判了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和边缘化德育,指明了德育的独特价值,捍卫了德育的独立地位。它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面貌,使德育受到学生愈益广泛的欢迎。不过,生活德育论也存在不足,那就是:未能建立生活与德育的双向本质联系,生活逻辑的内涵不清晰,社会批判性不足。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有时过于注重制度化的方案,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人格的孕育作用。当然,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也有其特定的效能。只有刚柔相济的整体性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体系。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1.日常性:学生天性的裸露赫勒及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  相似文献   

6.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代教学研究者主要从四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探讨,即科学世界教学的批判和生活世界教学的重建、教学生活的批判与教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的相互关系、教学生活的批判与反思性教学的倡导,由此,推动了该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应从面向学生的生命世界、面向学生的就业实际、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以及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教师专业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在目标、内容、环境、基本活动方式、维持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专业生活”可以界定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过程;也指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结果.探讨教师专业生活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华颖 《文教资料》2006,(32):22-23
道德源于生活,因此,高校德育也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当前高校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德育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才能具有生命力.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探寻德育生活化的一些途径.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有心之人;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做有爱之人;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做有德之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有用之人.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之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了德育自身的生命力。因此,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要面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教育实践证明:品德是感染来的,这些感染来自多方面,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向生活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讲的德育回归的生活世界系指广义的生活世界。“广义的生活世界包括两部分,一是以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为主要内涵的日常生活领域;二是指人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化大生产等非日常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领域和由科学、艺术、哲学等构成的非日常的、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即非日常生活世界”,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世界。笔者之所以不主张德育单单以回归狭义的日常生活世界为旨归,是因为笔者认为德育与两种生活世界的贴近均有不够,面临所谓的“道德危机”显得苍白…  相似文献   

16.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批判实证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幼儿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幼儿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德育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过多地专注于对生活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生活取代德育的危险,并导致德育内容的庸俗化和泛化、德育要求的降低以及德育方法的媚俗等问题.实际上,德育与生活之间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也有着各自的边界,简单地用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做法既不利于德育,也不利于生活的完满.在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上,德育除了要适应现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维度--超越.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德育应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也看到两者的区别.正确的做法应是在超越中适应,这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德育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充盈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完善个性,既体现了德育的最终追求,也是高校德育目标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系统的一种德育模式。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