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息技术在赋予教育多样化选择与创造的同时,也给教育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担忧与困扰。"责任伦理"由其理论品格中对行为后果的预设与自省,能够实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对实践行为的"反求诸己"。"自为时空观"作为教育技术对实践行为发生境遇的延展,也是责任伦理效用发挥的向度;"多级交往主体"使责任伦理的行为意志遍布每个教育技术的实践主体;"信息话语"以沟通与对话的形式确保了责任伦理表达存在的有效性;"信任共建"是当下教育情景中责任伦理建构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伦理要使其所涵涉的主题、诉求和旨趣打上时代性烙印与获致当代性标识,实现自身在当代的重构,应该以对话与责任为基本向度。具体言之,一是在对话向度中实现自身从依凭权力机制自上而下的教育伦理立法转向社会主体民主化的教育伦理建构,从教育专家的伦理独白转向公众与教育专家的平等对话,从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人伦结构转向教育者与受教者和谐互动的教育伦常秩序;二是在责任向度中实现自身从自为性责任主体转向为他性责任主体,从成材之教的责任承担转向成人之育的责任承诺,从学术责任的应答转向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已成为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其教育应用价值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引起了伦理隐忧.教育伦理范畴视角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的内涵,即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工智能"间的道德关系.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旨趣在于"助",而助什么和如何助是研究的两个关键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原则应从教育主体维度展开,其中教育管理者需遵循权力规约原则,具体表现为数据收集的尊重原则、数据处理的理解原则和数据利用的边界原则;教师需遵循和谐共生原则,具体表现为人本原则、适度原则和关怀原则;学习者需遵循形塑自我原则,具体表现为良善原则、诚信原则和节制原则.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实践过程应遵循从个体的伦理认知、伦理行为到社会的伦理制度,再到个体认知和行为伦理的轨迹,即由个体走向社会,又由社会反作用于个体的螺旋循环过程.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两种研究范畴——技术伦理和教育伦理杂糅交错,不利于伦理实践的开展,希冀跨学科学者能够专注于教育伦理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责任是对网络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网络伦理教育就是要试图唤起人们在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它是网络信息道德责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原则等各种道德意义上的应然要求方面的教育和教化过程.网络信息责任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责任的先验性.人的社会性决定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而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不仅决定网络伦理教育的合法性,而且决定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任务,还担负着德育教育的责任。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职尽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7.
正在信息教育主阵地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微机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严谨的信息辨别能力,良好的微机操作道德,健康的信息应用伦理,熟练的问题分析、解决技能,使他们规避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基于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反思,笔者浅析一下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微机操作习惯,养成爱机护机的良好品德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正处于培养微机操作习惯,规范操作电脑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信息技术上机实践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爱护微机设备,保护机房环境卫生,要传授学生微机严格  相似文献   

8.
健康生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主题,当前也被写进德育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健康并非对生理状态的简单表达,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话语表示人的生命整体呈现出完好状态.健康如美德,追求健康本质上是一项道德活动.对于健康生活,社会与个体分别承负不同的道德责任.对道德责任的认知与践行是德育课程在进行健康生活教育主题时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教育者可关注以下方面:调整观念方向,重视健康生活教育的道德视角;突出情境与背景,丰富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多维分析;引入伦理视角,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问题的道德思考;促进实践转化,在行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英日韩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韩国,都没有独立开设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课程,而是将其包含在信息技术课程(或ICT)课程当中。这四个国家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标有相似之处,首先都要求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道德、责任"等内容,明确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努力发挥  相似文献   

10.
孙喜焕 《天津教育》2023,(1):134-136
<正>信息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联不断加强,此时很容易出现信息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与信息社会责任之间是有关联的,对于参与到互联网生活的个体而言,最好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社会素养,而良好的信息社会素养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显然对于初中生而言,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得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得以培育。因此,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将焦点放在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上。教师要以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培育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策制定,实质上是一个涉及责任伦理的过程。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角色责任分为制度责任和道德责任。教育政策制定中的责任伦理是一种新的道德思维,强调养成一种事前积极担当、事后主动负责的道德伦理。它以特定角色的确认为逻辑起点,以教育公平的实现为价值导向,要求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主张通过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政策制定主体的角色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意义重大.针对大学生进行责任伦理的教育要着眼于不同层面的关注.文章从重建大学校园文化,营造全新育人环境;实践中注重整合中外责任伦理资源,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制定责任伦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搭建责任伦理教育体系;探索教学做相统一的育人模式,创设责任伦理教育评价新机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全人教育新理念五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伦理危机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时代出现种种伦理危机,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人格丧失、道德冷漠和虚伪,以及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等.为此,高校德育要大力创新,培养网络道德主体,同时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困境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面临更大挑战.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主要困境,包括信息隐私被肆意侵害、信息污染屡禁不止、主体价值迷失普遍存在、信息不公持续扩大等方面.从技术根源、社会根源和主体根源分析信息伦理的成因,认为要从明确信息伦理原则、加强社会监管、强化技术创新、加强信息伦理教育等方面消解信息伦理之困.分析信息伦理困境的深层根源,寻求消解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困境之道,以推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为适应社会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社会职业问题如信息伦理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成为各国学术界及信息技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要求和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现状,以<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为依据,研究符合国情的高职学生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及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话语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问的商谈和对话以保证思想道德规范普遍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注重话语伦理,可以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营造理想的沟通话语环境以及引导实践理解型沟通,从而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的必然性 1.道德责任及其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康德把道德责任称为伦理义务,并把义务区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