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雯 《华章》2009,(21)
日语的授受关系对每一个日语学习者来讲都是一个难题.对于这种授受表达方式,日语中一共涉及到三大句型,而汉语中我们只需要用"给"来表达就可以了.日语中的尊卑关系,内外关系也会影响授受动词的使用.本文对日语中的授受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就日语的"视点"问题着手,以期找出日语授受表达方式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作为一种表达人际关系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中没有"授受动词"这个词汇,日语的授受动词的语法现象相当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表示授予者和接受者之间关系的常用动词包括给予动词.日语的授受动词句和汉语的"给"、"得到"句的视点差异,进一步揭示了日语学习中,视点问题的重要性."视点"问题是日语表达中的一大特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日本人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同时又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干扰,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诸多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汉日量词之间的对比研究由来已久,日语中的常用量词多来源于汉语,但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量词"个"在日语中的相应表达却不尽相同。本文从使用范围、用词搭配、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考量汉日语言中"个"的表达方式,并对二者的特殊用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多用动态的表达方式,而日语则惯用静态表达。本文从自动词表达、被动表达、名词句表达和习惯用语中的静态表达四个方面,通过与汉语对比来说明日语的静态表达特征,意图从语言载体的表征揭示其深层次的语言心理,发掘日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经历”一词,用日语进行表达,有「~たこと力がある」和「~ている」两种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这两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经历”一词的具体翻译方法,做到既能准确表达汉语意思,又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7.
日语语法现象的复杂性不逊于汉语语法现象。该文从日语句子结构成分入手,重点分析了"主谓谓语句"与"主-宾-谓句"的交替现象,熟知汉语语法之人亦能看出,日语"主谓谓语句"和"主-宾-谓句"的交替现象是同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或技巧的变化形式。这种转换须服从语法规则,持谨慎态度,中高级日语学习运用者不应出现偏差或失误。  相似文献   

8.
日语和汉语中都广泛存在因上下文和场景而引发的主语省略现象,但因日语特殊表达而引发的主语省略,汉语往往就很难省略了.日语的这些特殊性表现在授受关系和敬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表示心理状态、动作等的词语.因此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远多于汉语.通过分析汉日共有的现象——主语省略,透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联系,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波 《考试周刊》2008,(8):158-159
本文从现代日语与古代日语"用意"一词的不同含义出发,对"用意"一词的语史作了详细考察.具体来说就是10世纪到14世纪中叶"挂虑"与"准备"两个意思并行使用,14世纪中叶以后,只有"准备"的意思继续被使用.从中日的关联来看,14世纪中叶以前日语中"用意"的意思基本都集中在从汉语传来的"挂虑"的意思上,之后,经历"準備に気を配る(挂虑于准备)".最终形成了日语独特的用法"准备"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再”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因为“再”在汉语句子中有多种用法,所以在翻译成日语时,不能简单地使用日语副词“また”或“もう”来进行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副词“再”的意义和用法,来探讨其在日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论日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迁移是日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和日语在使用汉字等方面有不少"共性",同时在语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对日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分析,探讨其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做”“干”“搞”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三个动词,它们都具有表达动作和行为的意义,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常常译为日语中的动词「する 」或「やる」.以中国作家莫言小说《蛙》中的例句为例,从中日语言对比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对应的日语表达方式,并讨论译为日语动词「する」和「やる」的两种情况,以期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做”“干”“搞”的日语译法,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す为」「やる」的区别与用法.  相似文献   

13.
孙蕾 《现代语文》2006,(6):21-22
本文以现代汉语的尊敬义表达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古代汉语及韩语、日语分别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试图对现代汉语中敬语使用的状况加以描述,对其使用的表达方式、手段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位词"上"除了表示各种空间关系外,还引申出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意义,这和汉语母语者的认知特点有关.泰语里除了表示方位概念的"上"有比较固定的几种表达方式外,其他抽象意义则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本文通过汉语、泰语的对比,希望帮助留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习得"上".  相似文献   

15.
谢好 《考试周刊》2009,(10):36-37
在汉语当中没有和日语的授受动词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所以授受动词的正确使用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此外,正因为汉语当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尽管学习者在语法上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但是在结合语境正确应用上却很困难。特别是在“依赖表现”当中,更容易忽略或误用授受动词。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日语当中“依赖表现”的异同来分析日语学习者在“依赖表现”中误用授受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华 《华章》2011,(14)
现代汉语中,使用"减少……倍"的表达方式于教科书,媒体等都很常见.论文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分析"减少……倍"的使用所产生的歧义的原因,从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待"减少……倍"的语法表达.提出普通表达使用减少多少倍的可行,在统计学或是数字的精确表达时不可使用减少多少倍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18.
日语和汉语中都广泛存在因上下文和场景而引发的主语省略现象,但因日语特殊表达而引发的主语省略,汉语往往就很难省略了。日语的这些特殊性表现在授受关系和敬语的表达方式以及表示心理状态、动作等的词语。因此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远多于汉语。通过分析汉日共有的现象——主语省略,透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联系,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单天洪 《考试周刊》2008,(14):64-65
日语谚语是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词语,又是日语学习中较难掌握的部分,本文就日语谚语中常出现数字"三"的有趣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从谚语的趣味性入手,阐述了日语谚语的特点,以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日语谚语.  相似文献   

20.
日语表达方式.是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使用日本文字、语言进行表达的形式.只有理解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才能说出一口地道的日语.这样,在学习者看来,有些难于理解的日语表达方式,其实是与日本人思维不同所造成的.针对这些表达方式问题.通过分析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学习者加强对日语表达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