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还没有形成少林武术少林武僧,只有“十三僧助唐”,而没有所谓 “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僧人习武已经比较普遍,但唐代少林僧习武于史无证; 而五台山僧在唐代即以武名。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相似文献   

3.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4.
少林棍论略     
对“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由来进行考证,分析了紧那罗王与少林棍的关系以及明代少林棍的发展,并总结了少林棍的内容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域外汉文武籍研究是清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和武术交流史的重要参考。为呈现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中国武术古籍之间的关联,经由古朝鲜史料的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可知:朝鲜汉文武籍编撰与中国武术古籍的东传息息相关。万历援朝战争时期,朝鲜效仿浙兵操练规制抵御倭寇,以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为蓝本,在删繁化简基础上编撰首部汉文武籍《武艺诸谱》。万历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为实现防倭御胡的战略部署,利用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万宝全书》的东传契机,撰成《武艺诸谱翻译续集》。此后,《武备志》《少林棍法禅宗》等中国武术古籍相继东传,在英正时期推行“文武并兴”政策的历史背景下,庄献世子撰成了包含武艺十八技的《武艺新谱》。正祖则阐扬庄献世子遗志,在《武艺新谱》基础上增加马上武艺等六技,编撰了集中、日、朝三国武艺之大成的《武艺图谱通志》。朝鲜汉文武籍编撰经历了从引入到模仿,由模仿至创新,因创新而独特的发展历程,而这一历程可以从中国武术古籍东传的历史坐标中得以洞见。中国武术古籍与朝鲜汉文武籍关系的明晰,可以明确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源头地位,为中国武术传播史、中朝武艺交流史、东洋武艺史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诸多"起源说"的基础上,认为少林武术起源是以"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入少林寺时间为界限的,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同时,少林武术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武僧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隋唐长安翕然盛集高僧大德,释门义僧持诵讲习《涅》、“三论”、《摄论》、《地论》、《法华》、《华严》、《四分》等佛教经典,如火如荼,蔚然成风。隋唐长安佛学义门夥多,义林如市,义学风起云涌。高度繁荣的隋唐长安佛教义学为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佛教八大宗中六大宗形成于隋唐长安。  相似文献   

8.
试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依据较早的少林武术古典文献资料,对少林武术技术体系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较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作了考证与探讨。指出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先发展成熟者为器械武艺,其中又以棍术为先,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叶。明代已有少林拳法,但据明代多家兵书及《少林衣钵》等少林古典文献所记,少林拳法发展成熟并形成体系为清朝初年。少林武术体系中的内功亦形成于清初。《少林衣钵图谱》第四卷《绘象罗汉行功全谱》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此谱十八段六十九势为少林佛门多年创造积累的功法,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至清中叶发展成熟,形成一套完整而详尽的内练功法。本文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近代武术史家唐豪的研究作了某些发展与修正。对少林武术珍贵文献《少林衣钵真传》的器械、拳术及内功,结合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六家七宗"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想流派。  相似文献   

10.
少林武术作为文化品牌,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对少林武术的历史进行挖掘,能够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质.《清稗类钞》有6个类别的35个条目记述有少林武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场景分析法,对这些条目进行研究,在认识清代少林武术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清稗类钞》关于少林派和少林宗派的使用频次说明有清一代“武术派别”广被接受,少林作为拳术流派之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附力.从概念的使用上看,“少林拳棒”“少林拳法”和“少林寺拳法”是就整个少林派而言,属于集合概念,“少林拳”则仅仅是少林派诸多拳法中的一种.在《清稗类钞》的记载中,少林派功夫无论养生还是技击,都有较强的实用性.《清稗类钞》所栽习练少林武术者,遍布大江南北,囊括各个阶层,充分体现出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社会情景.从习练少林武术的时间看,最短百日能运气,十年方可尽得其秘.  相似文献   

11.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孟喜为汉易的一大家,属于今文学派。然而许叔重在《说文序》中却称孟氏《易》为古文,笔者认为这一“古文”乃指“古文字”。从许慎之易学所宗;许慎所见孟氏《易》与古文易差异甚微;现今残存之孟氏《易》中含有古文字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史学界讨论天地套起源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有关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多样式的少林武术文化构成,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样本。作为一个由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当时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由于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故而囿于了实证主义方法中的“南少林诸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论武艺吕布是人们公认的魁首,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吕布并没有因绝伦超群的武艺,再加上“器宇轩昂”的外貌,而赢得美誉。一部《三国演义》,对吕布几乎无一人说一句好话,“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义薄之人”、“轻于去就,无义小人”,“三姓家奴”,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吕布的定论。今人著书立说,论及吕布也少嘉词好语,现成的帽子是:有奶便是娘的小人。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圈子中的人,乃至之后的几百年间封建时代的人,不能超越时代,去那样评说吕布,是很自然的。而今人也是那样仅把吕布看作一个一无是处应予彻底否定的人物,就不够公允,也忽略了吕布这一艺术典型所蕴含的特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少林武术以它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皈依弟子,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然而,如何看待少林武术的历史形成,至今为止依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源起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南北朝说、隋唐说和元明说。前两种观点,目前尚未得到史料佐证,而后一种观点,据各种文献记载,依稀可梳理出它的基本脉络,并不晚于明中期,少林寺内的习武活动已成规模,并以勇武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唐文》卷855王周名下收《蚋子赋》一篇。据《旧五代史》卷106《王周传》:“王周,魏州人。少勇健,从军事唐庄宗、明宗,稍迁裨校,以战功累历郡守。”又谓历任后晋、后汉数镇节度使,卒于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全唐文》王周小传所述全同,当由此出。可知此王周乃北方军人,自小习武,则《蚋子赋》似非其所能为。《全唐诗》中华本卷765亦收王周诗1卷,据胡震亨《唐音戊签馀》卷61所考,知此王周为五代北宋初人,登进士第,曾在巴蜀做官。再细读其诗作,又可索知其常来往于长江中、上游之间。《蚋子赋》序曰:“蚋子……状小而黑,世云巴蛇鳞介微虫所变耳。”按“巴蛇”,《山海经·海内  相似文献   

18.
史料的规范运用,是保证武术史学研究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为呼吁学界重视对史料的规范运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史料考辨和史料解读两个方面,对既往“宋代禁止民间习武”论述中的史料运用情况进行再审视,指出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失范问题,为宋代政府对待民间习武态度寻求一种合理解释。研究认为,失范问题主要包括:(1)不重视史料考辨,将禁止民间持有禁兵器史料错误理解为禁止民间习武的证据;(2)缺乏历史语境还原,忽视各类“禁武”诏令背后所隐含的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的史实;(3)违背客观性原则,对宋代城市武艺结社、乡兵保甲等反驳证据进行选择性忽视。研究结论:宋代并不干预普通民众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而进行的习武行为,其禁止的是部分群体或组织“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的习武行为。封建政权虽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但保护社会不致在无休止的斗争中陷于毁灭也是其重要功能。当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时,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权均有对其进行管制的权利和资格。  相似文献   

19.
史料的规范运用,是保证武术史学研究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为呼吁学界重视对史料的规范运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史料考辨和史料解读两个方面,对既往“宋代禁止民间习武”论述中的史料运用情况进行再审视,指出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失范问题,为宋代政府对待民间习武态度寻求一种合理解释。研究认为,失范问题主要包括:①不重视史料考辨,将禁止民间持有兵器的史料错误理解为禁止民间习武的证据;②缺乏历史语境还原,忽视各类“禁武”诏令背后所隐含的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的史实;③违背客观性原则,对宋代城市武艺结社、乡兵保甲等反驳证据进行选择性忽视。研究结论:宋代并不干预普通民众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而进行的习武行为,其禁止的是部分群体或组织“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的习武行为。封建政权虽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但保护社会不致在无休止的斗争中陷于毁灭也是其重要功能。当流氓、盗匪等群体“以武犯禁”,妨碍社会秩序时,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权均有对其进行管制的权利和资格。  相似文献   

20.
韩愈所承传的史传传统 ,是从《春秋》、《左传》到《史记》一脉相承的直书实录精神 ,推崇的是《春秋》“褒贬之法”。其“人祸天刑”说盖有所激而言。其史传代表作《顺宗实录》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史才、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