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的天堂》这个题目醒目,简洁,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来组织教学,这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一,初读课文时审题。这个阶段的审题很重要,可以激发求知兴趣,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释题,教师板书“天堂”,指出字典上的两种解释:①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  相似文献   

2.
美的景色描绘,美的语言文字,美的篇章结构,构成了《鸟的天堂》一大特色。 一、从榕树色彩领略静态美 教学一开始,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主要指的是那姿态奇特的“大榕树”;“大榕树”是课文中描写的主体,而“鸟”则是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师: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巴金先生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茂盛的榕树,第二次感受到群鸟纷飞的热闹情景,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情朗读这句话。巴金先生是这样说的,如果是你,你还会怎么说?生1:“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生2:“鸟的天堂”真不愧是鸟的天堂。生3:“鸟的天堂”真的是鸟儿快乐生活的乐园。生4:“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生5:“鸟的天堂”确确实实是鸟儿生活的乐园。师:用《海上日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鸟的天堂”的确是一个———生:伟大的奇观。师:正因为是奇…  相似文献   

4.
感知课文语文教学是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感知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目的。感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题,扫除字词障碍,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总的印象。首先抓审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审题法。①“天堂”原指什么?(学生查字典回答)这里比喻什么? ②“鸟的天堂”是指的什么? ③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十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阅读题的一般步骤和技法。一、解题程序“三步曲” ,审题弄清“四个W”1.通读全文 ,知其大意。解题前 ,先通读一遍材料 ,把握大致意思 ,这是下一步“审题”的基础。2 .审题。审题 ,总的讲须弄清“四个W”(四个“Why” ,即四个“什么” ,简作“四个W”)。(1)问的什么。(2 )答案在原文的什么地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一般是随文而设的 ,题号的顺序一般与材料行文的顺序相一致。文、题对上号之后 ,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精读有关文字 ,然后作答。(3)用什么语言…  相似文献   

6.
怎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统编五年制第七册教材阅读训练重点之一。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做“窗口”或“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看到灵魂。学会破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破题法就是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敲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同文章的内在联系、表现方法等。我们读文章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  相似文献   

7.
榕树     
最近,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面说到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并被作者称为“美丽的南国的树”。放学时,我发现我们小区里也有一棵高大的榕树。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所以,讲读课应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阅读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点做法。一、提纲挈领,在文章题目上做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课文时,  相似文献   

9.
我教《鸟的天堂》兰州市南河小学李蓉《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以情景交融贯穿全文的一篇佳作。在教时,我试用了以读代讲、体会情感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一、加强朗读,体会情感在讲大榕树的静态美时,我先引导学生知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大榕树就是“鸟...  相似文献   

10.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张青 《现代语文》2002,(10):26-26
1、从题目入手所谓“题为文眼”,也可以说题目是文章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东西。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在烈日和暴雨下》。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已经给我们暗示出了一些信息,如:它告诉我们课文主要写什么?文章内容可分几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作文,从理论上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老师命题作文,一类是学生自由命题作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作文题目,都有如何“吃准”题目的意思和要求的问题,也就是审题问题。题目审准了,写的文章便切题;题目审错了,写的文章就离题。审题,是写作文的第一步,只有先审清题目,然后才能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去写。所谓审题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其实就是指仔细分析题目的意思和作文的要求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理解字面的意思。作文的题目字数或多或少,但都是由词…  相似文献   

13.
一审。每学一篇课文,同学们都要从审题入手。审题可分三步进行: 先审题目本身,看清题目有几个字,分析有几层意思,题眼或中心词是什么。如《一定要争气》这个题目的中心词就是“争气”。二读。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篇课文来说,题目就是它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 每每上完一篇课文之后。我常常陷入沉思,我发觉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品味异彩纷呈的语言,感受作者幽愤深广的内容,别具匠心的构思,精妙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考测点导航“审”,仔细考察,反复分析,认真推究的意思。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考试说明》的基础等级写作规定要“符合题意”,就是作文要符合题目的意思。具体来讲,作文要符合试题所要求的内容、中心、角度、文体和字数。审题失  相似文献   

16.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切题。就是所写文章与所给题意非常契合的意思。目前我们训练写作以及考试的文题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一是命题,二是话题,三是材料。而就审题而言,话题是可以包括命题和材料作文的。因为一般来说,一篇话题作文的试题常可包括“材料”、“话题”和“其他要求”三个组成部分。话题虽不等于命题,但分析理解话题的方式方法基本上是与命题一致的;话题作文中的材料的作用虽也与一般材料作文不同,但总要对材料的中心主旨进行确切的把握的,而这种把握方法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审好话题,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审题无误了。下面我们就以话题作文为例谈谈审题时如何切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两种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被称之为“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会有不同。教学本课,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完后,能自由地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一、借助媒体,引入情境,感知景象教学《鸟的天堂》这一经典美文,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情境,先感悟自然…  相似文献   

19.
甲练前导引审题与立意解读“审”,仔细考察,反复分析,认真推究的意思。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考试说明》的基础等级写作规定要“符合题意”,就是作文要符合题目的意思。具体来讲,作文要符合试题所要求的内容、中心、角度、文体和字数。审题失误,是原则错误,是全局性错误。此着不慎,满盘皆输。作文失误,影响高考全局,影响上线录取。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审题正确。我们试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来说吧! 200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呈现为“材料话题作文”样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也不知道如何细致审题。题目一拿到手,还没有把内容真正弄明白,就盲目去做,结果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教会学生仔细审题。一、斟字有些应用题中的一些关键字眼很重要。像“多”、“少”、“还”、“又”等,有无此字,题目意思差别很大。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审题时特别留心,不要让它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有时可用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例如:王师傅要加工320个零件,原计划用10天完成,实际提前2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加工多少个零件?如果我们把题目中的“多”看丢了,则题目就变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