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博爱唐村《李氏拳谱》问世后所引起太极拳界的争论以及拳谱的内容进行考证.研究认为,依据现有资料无法证明千载寺的存在,千载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说法尚不能成立;王宗岳师承李鹤林的观点得不到实证;唐豪、徐震关于武禹襄得《太极拳论》出处的立论存在纰漏,《太极拳论》的由来尚且存疑,《太极拳论》与唐村《李氏拳谱》难以建立联系;根据《李氏拳谱》中最早成文的《无极养生拳论》存在的理论错误,以及该拳论部分内容与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雷同的事实,可推断《李氏拳谱》成于现代.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用意打太极拳日子较长的人,就会提出打太极拳应该怎样练意,怎样把呼吸与动作配合起来等等问题,这确实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拳谚说:"内功首重练意",而太极拳正是内功拳的一种.《拳法·刚柔篇》说:"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又说:"既习内功,岂可无意?"古今太极拳理论都非常强调"以意领先".《太极拳使用全诀》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太极拳术重用意".这些理论都说明了打太极拳的人首先要着重锻炼意识,把锻炼意识放在  相似文献   

7.
理之大成拳之规范--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其首开先河地构建了以太极阴阳学说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既总结了古典哲学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和特点;同时用辩证的观点论证了太极拳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太极之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与武术文化的最终契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视角探讨"道"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原力"概念的类似之处。以八十一章《道德经》为例,其中约有三十章的内容与电影表述密切相关,作者从道体论、道法论、道知论和道用论的层面分析、比较东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对西方(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得出世界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作用,最终趋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太极推手伴随着太极拳的传承与演变而不断发展,在《太极拳论》与各代太极大师的逸事中,对太极推手技法的描述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对太极推手的实践分析,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推手中最后发放的典例技术动作的三维录像解析,认为太极推手实践中的技法与其理论差距较大,竞技太极推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形似变异的站立式摔跤,很难用拳论中描述的那些精彩技法来吸引观众;太极推手不适宜作为一种纯技击性的竞技运动走上擂台。  相似文献   

10.
"京师论《易》"是张载与二程第一次学术交流的主要事件。对这一事件的探析显示,《周易》在张载与二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张、程受王弼《易》学影响较深,都注重对《易》道的践履。作为理学的创立者,张、程早年出入佛老,后又返归六经,原因是他们需要从佛道中汲取营养,且他们有着浓厚的儒家情怀。事实上,"京师论《易》"是张、程回归儒家正统,共同致力于道学建构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天水师范学院贾来生博士新著《道教生育思想研究》近日由巴蜀书社精装出版。《道教生育思想研究》既是贾来生博士攻读博士学位的结晶,也是其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的结项之作,是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丛书之一。道教生育思想研究是宗教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道教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教与人口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是道教研究中鲜有人研究的非常有学术价值的新领域。贾来生博士长期钻研道家道教思想,近年来致力于道家道教生育思想的研究,先后撰写并发表《论道家道教中的生育和谐思想》、《文昌信仰生育思想初探》、《老子生育思想探微》等一系列论文,将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与医学中的生育护理理念相融合,并进行现代诠释,《道教生育思想研究》是作者汇通宗教与医学、融合经典与现代的又一力作。它既可以说是传统宗教思想的新解读,又可以说是现代医学中妇婴护理思想或者人口学研究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一次有益探索。该书视野独特,选材精当,深入浅出,是一部系统探索道教与现代医学生育思想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从太极拳理论角度看《老子》的"守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在其繁衍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从太极拳理论入手,通过对太极拳哲理的领悟,修炼境界的彻悟,来透视道家“守弱”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系统的圆论思想,涉及到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等方面。这一圆论思想是与中国古人的圆形崇拜、古代哲学的圆形思维有紧密联系。同时,刘勰在儒家、道家、佛家圆论思想的基础上整合创新,创造出系统的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在道论的统领下,以气为媒介,将神仙与阴阳沟通,融出世与入世、治国与治身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神仙道家思想。这种思想源自黄老道家与老庄道家,又异于两者,其主旨是神仙出世思想,但是,它又关注现实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太极"一"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辩证思想。太极柔力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具有健身和养生以及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同构性进行分析,认为:《易经》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源头的同时也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本体同构的思想源头;道这一内涵丰富的万物本体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上的本真存在;气则是太极拳与中医养生文化形而下的道器载体.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与《孙子兵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拳理与<孙子兵法>的法术血脉相依.通过对<孙子兵法>中某些战术思想的借鉴,对太极拳的战略战术的理论体系做出初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击是拳术的本质特征。章以太极拳的历史和清代以来的论以及阴阳五行学、《孙子兵法》的有关理论为依据,探讨太极拳技击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出了它们对太极拳技击思想的影响,为研究太极拳的技术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