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采用实验法,将24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分为4组(每组6人),分别进行4周低住低练(LoLo)、高住低练(HiLo)、低住高练(LoHi)和高住高练低练(HiHiLo),旨在探讨不同模式低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血象指标RBC、Hb、Hct和WBC动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结论认为:不同模式低氧训练中RBC、Hb和Hct的变化幅度、特点与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与高原训练比较也有所不同;HiLo、LoHi和HiHiLo3种低氧训练模式均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RBC、Hb和Hct,但不同模式提高程度不同,RBC表现为HiLo〉HiHiLo〉LoHi〉LoLo,HB和Hct表现为HiHiLo〉HiLo〉LoHi〉LoLo,RBC与Hb和Hct的增加不完全同步;4周3种模式低氧训练效果至少可以保持2周,而HiHiLo组训练后保持Hb的能力要优于HiLo和LoHi组;不同低氧训练模式虽对WBC造成一定规律性的改变,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的结果表明,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免疫机能虽有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孟志军  高炳宏  高欢 《体育科技》2012,33(2):75-80,85
目的:探讨八周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红细胞系等指标的影响。方法:12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在云南会泽(221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在高原训练前的第3天、高原训练的第2天、第5天、第10天、第24天、第35天、第56天以及高原训练结束后的第14天、第28天等测试运动员的EPO和红细胞系等指标。结果:与高原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的第2天EPO、RBC和Hgb分别提高了27.21%、6.04%和2.88%;在第56天分别提高了8.37%、10.63%(P<0.05)和4.72%;在高原训练结束后14天分别提高了21.92%、9.11%(P<0.05)和7.74%(P<0.05)。结果提示,8周高原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EPO和红细胞(RBC)等水平,但其变化规律不同于常规的4-6周高原训练。而RBC和血红蛋白(Hgb)等呈现波浪形的变化趋势,这可能跟运动训练的量和强度密切相关。而初次与多次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在相关指标的变化上具有不同的规律,提示初次进行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对高原环境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
观察24 d的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上海优秀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血液指标的影响及在此期间的机能状态变化特点,以及HiHiLo结束后各指标的保持情况。方法:以12名上海市优秀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24 d的HiHiLo实验(模拟海拔高度2 500~3 200 m)。实验前一周、HiHiLo期间3周对运动员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在HiHiLo结束后进行为期3周的跟踪测试,观察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1)实验开始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持续升高,并在实验3周后达到最高值,较实验前分别升高7.7%、5%,其中RBC与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比容(Hct)低氧3周后升高5.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变化不显著,HiHiLo结束后无变化,与实验前水平基本一致。(2)HiHiLo结束后,RBC、Hb、Hct都呈下降趋势,在实验结束3周后分别降低5%、3.4%、3.5%(P>0.05)。(3)24 d 的HiHiLo期间Hb和RBC的变化与血清睾酮(T)和血清睾酮/皮质醇(T/C)的变化并不一致,但各项机能指标都在正常范围。结论:为期24 d的HiHiLo(2 500~3 200 m)提高了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运动员在适应期(2 500 m)机能状态反应良好。在HiHiLo期间采用机能状态指标进行实时机能监控有助于合理调整运动和低氧负荷。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对运动员RBC、Hb、Hct、WB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参加为期 9天的首届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期间运动员 (男女各 6名 )的RBC、Hb、Hct、WBC等指标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男女运动员RBC、Hb、Hct均呈下降趋势 ,且男子运动员RBC、Hb、Hct中期与初期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认为青藏高原举行自行车拉力赛 ,应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对比赛距离和强度进行科学和严格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低氧预适应结合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周低氧适应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以上海游泳队6名女子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训练模式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粹高原训练模式不同,高原训练第3、4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高于实验前,HCT较高原第1、2周降幅较大,同时,血清铁蛋白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无大幅下降,提示高原训练阶段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血液浓缩趋势缓解且铁代谢基本稳定.低氧第1周白细胞计数升高,低氧第2周至高原第2周持续下降,高原第3、4周有所回升,3个白细胞亚群对低氧及高原训练的反应并不同步.这一结果与其他仅高原训练研究结果近似.血睾水平在高原第3周即大幅回升,高原第4周下降但仍高于高原前水平,这一结果与仅高原训练的研究结果有较大不同.血浆皮质醇高原前3周持续升高,但第4周大幅下降且低于高原前,同时T/C为6周以来的最大值.结论:2周模拟低氧训练与4周高原训练相结合这一训练模式对机体的刺激与常规的高原训练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高原训练后2周血睾、血红蛋白均上升至较高水平,白细胞数目回升,而皮质醇在高原第4周下降.以上结果表明,2周模拟低氧训练这一预适应过程,加速了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阶段的适应,提示,该训练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高原训练阶段身体机能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省8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5周高原训练前、训练中与训练后与免疫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高原训练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免疫能力以及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8名研究对象在高原进行为期5周的训练,3天一周期,与平原训练内容一致.运动员WBC水平在上高原后第1周末开始减少,持续3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后上升,在下高原后的第1用达到一个峰值,并与进高原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随后又下降趋于稳定;RBC、HGB和HCY三个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在进入高原后升高,到第4、5周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呈现出和高原前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高原训练结束后下降,直到低于高原训练前水平后回归,第5周左右达到高原训练前水平.经过5周的高原训练,可以观察到运动员的血液指标变化大致呈现3个时相的变化,即升高相、保持相、回归相.提示高原训练导致运动员免疫能力产生明显变化,与运动能力有关的指标显著升高,并持续到下高原后两周左右.高原训练要严格运动员机体监控,在下高原两周内参加比赛更有利于运动员成绩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4周常压模拟高住低练训练法对女子赛艇运动员血清睾酮、皮质醇及血睾酮/皮质醇等的影响。方法:系统观察了7名女子赛艇运动员(实验组)进行4周高住低练(2500m)训练前、训练期间第1周、第2周、第4周及训练后第1周和第2周这些指标的变化,并与6名低住低练运动员(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周高住低练使女子赛艇运动员血清T水平呈先降后升之势,4周结束后仍低于实验前水平,并且至少持续2周;(2)4周高住低练期间运动员血清皮质醇水平降低,实验结束后2周恢复到实验前水平;(3)4周高住低练期间Hb和RBC的变化与T和T/C的变化并不一致,实验前后比较,前两者总体趋势是升高,而后两者总体趋势是下降。结论:4周高住低练使血清T水平先降后升,血清C水平降低,这可能与低氧刺激导致血液Hb和RBC逐渐升高以及机体合成代谢相对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低氧暴露对运动员甲襞微循环和血象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间歇性低氧暴露对运动员甲襞微循环和血象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从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总积分时序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间歇性低氧暴露4周的效果要优于间歇性低氧暴露2周;间歇性低氧暴露适应过程中,RBC一直增加,低氧暴露3周后,达到峰值(P <0 .0 5 ) ,低氧暴露4周后,略有下降,但仍较常氧显著增加(P <0 .0 5 ) ;Hb和Hct在间歇性低氧暴露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急性1 0h、2 5 0 0m低氧暴露对血RBC、Hb、Hct影响不大,甲襞微环出现明显的代偿性变化;长期间歇性低氧暴露刺激RBC、Hb产生,血液携氧能力增加,甲襞微循环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观察了10名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海拔1917m)训练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液RBC、Hb、网织红细胞(RC)、血球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发现:(1)高原训练能显著增加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但EPO水平在上高原1周后下降,4周后下降幅度更大;下高原3周后又开始回升。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趋势与EPO的变化保持一致;(2)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并且高原训练产生的影响效应,可能至少保持3周;(3)高原训练对女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效应,比男运动员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iHiLo实施过程中受试者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规律,探寻网织红细胞与Hb变化的关系.方法:以77名竞技体育学院和体育教育学院在校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30天的HiHiLo计划.受试者每晚在氧浓度为14.8%~14.3%(模拟海拔约2800~3000 m)的常压低氧舱中暴露至少10 h,每周进行3次低氧环境下运动,运动方式为蹬功率自行车,每次30 min,运动强度以个体75%VO2max强度为基础,运动过程中通过调节氧气浓度和/或功率自行车负荷保持SpO2<92%,功率自行车转数为60 rpm,受试者的日常训练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在HiHiLo前(第1天)、HiHiLo的第4天、第7天、第16天、第23天和第30天测试受试者的血象指标,包括Hb、RBC、Hct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结果:30天的HiHiLo低氧训练计划,可显著增加受试者的网织红细胞和Hb.网织红细胞在第7天时极其显著(P<0.01)升高,Hb、RBC、Hct在第16天时极显著(P<0.01)升高.结论:HiHiLo可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增加受试者的RBC和Hb,提高机体氧运输能力,且网织红细胞的显著性变化早于RBC、Hb的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子足球运动员在一个完整高原训练周期内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方法:以11名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测试。结果:1)RBC、Hct、Hb氧转运指标在高原训练期间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BUN与CK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增大;3)C值在高原训练期间较为稳定,T与T/C表现出高原训练第1周增大、第2、3周逐渐减小的特征。结论:1)4周高原训练未改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2)CK与BUN对运动负荷反映较为敏感,可作为日后进行机能评定的重要指标;3)血睾酮水平受负荷的影响较高原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7名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海拔1900m的高原进行了为期3周的训练,在高原训练前及训练后以及为了作为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在海平面水平训练时,我们均做了规范的次极限负荷的运动实验。同时分别测定运动员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静脉血)、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能量消耗等几项生理参敷。 其结果是:在高原训练期间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这二项指标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增加,而且表现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最低的运动员他们的这两项指标增加得最多。另外,在上述增加趋势的同时,在高原训练之后,在作相同的次极限负荷训练时,血乳酸(BLa)(毛细血管血)浓度比高原训练前和为了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的测定结果也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降低。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相关关系,在高原训练前和高原适应后,运动员在作规范的次极量负荷时,由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大量增加乳酸浓度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最大吸氧量(VO_2max)保持不变,但在进行次极量负荷实验时,所表现出的较低的血乳酸(BLa)浓度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以较高的次极限负荷练习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所改善所引起的。 为此,我们提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低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可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性别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的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性别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变化特点的研究,总结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制定出运动员生理机能的评定方法,监控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保证教练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方法:通过血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对运动员的基本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每周测定一次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计数、血球压积、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尿素氮和睾酮值。结果:高原训练期间血液成分RBC、Hb、Hct明显升高,女性增高幅度大于男性;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相比,血液成分男性无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上高原前;男性在整个高原训练期肌酸激酶(CK)和睾酮(T)均无显著性差异,尿素氮(BUN)仅在高原训练第4周和下高原后有差异;女性CK值在高原训练第3周、第4周和下高原后存在差异,BUN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下高原后存在差异。结论:高原训练对提高血液成分RBC、Hb、Hct效果显著,且对女性的持续效应要高于男性。BUN可作为高原训练期间评价女性机能状态和训练负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9.
HiHiLo与LoHi两种低氧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海平  胡扬  田野  胡荣 《体育科学》2006,26(4):58-61,75
研究目的:比较“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和“低住-高练”(LoHi)两种低氧训练的效果,为确定低氧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3名国家队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和12名少体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HiHiLo组每晚居住于14.7%O2低氧环境10h,白天除照常训练外,每周进行3次低氧运动。LoHi组居住于常氧环境,其他与HiHiLo组相同。测定低氧训练前及实验期间每周血象指标(RBC、Hct、Hb)和低氧训练前后最大耗氧量(VO2max)、无氧闽强度(AT)。实验结果:4周低氧训练,优秀长跑运动员和业余长跑运动员在HiHiLo期间的RBC、HCt、Hb明显增高(P〈0.05),在第3、4周出现高峰值,LoHi组变化不明显,或在大强度训练中下降。优秀长跑运动员低氧训练后HiHiLo组VO2max、AT分别提高了9%和13%,而LoHi组只增加了6%和10%。因此,HiHiLo低氧训练效果优于LoH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规律.方法:以12名国家男子划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进行身体机能测试与分析.结果:(1)高原上各周WBC值都在正常范围内处在较低水平;(2)高原上训练Hb先呈显著性升高后下降,Hct一直高于高原前;(3)高原第2周EPO显著性升高之后下降;(4)CK、BUN随力量课和跑步总量变化;高原第1周运动员的T/C值显著升高.结论:(1)"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应密切监控WBC水平;(2)"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没有提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3)BUN、CK值与陆上训练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可以用这两项指标反映运动员对陆上训练总量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