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写.编》2022,(2):2-2
“知史爱党,增强’四力’”教育活动“知史爱党,增强‘四力’”教育活动是由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承办的新闻行业教育培训活动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推动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焕发新面貌、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S此次教育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石家庄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河北曰报社高级编辑共同在线授课,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均可点击观看。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3.
李贞 《新闻战线》2023,(11):78-80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强化“四力”,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打造精品佳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强化系统思维,提升扎实采访能力、深入观察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多元表达能力,创新新闻叙事,融通内容技术,淬炼融媒本领。  相似文献   

4.
《传媒观察》2003,(9):37-38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古城南京遭遇了37年来未见的高温酷暑。南京日报以此为契机,适时地推出了“党报酷暑‘三贴近’新闻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时间不长,却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为此专门批示:“南京日报开展的酷暑‘三贴近’新闻实践活动很好,这种做法值得提倡。”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贵梁说:“南京日报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为全省新闻界落实‘三贴近’带了个好头,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践行“四力”,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提升本领水平的方法路径:脚力是根基,运用脚力,能增强深入基层的密度与宽度;眼力是关键,运用眼力,能提升观察社会的广度与高度;脑力是核心,运用脑力,能强化组织策划的厚度与亮度;笔力是落点,运用笔力,能锤炼新闻作品的温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作者两次蹲点乡镇农村开展新闻采访为例,从寻找“新线索”、发掘“新题材”、发现“新价值”、书写“新文章”四个方面阐释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如何守正创新,践行“四力”挖掘新闻,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新闻眼”通常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及时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有人说它是新闻工作者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是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阅读性、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宁  万龙云 《新闻前哨》2023,(22):45-46
本文对新闻工作者如何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四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2020,(4):66-69
新华社西藏分社不断深化践行“四力”要求,向极高海拔新闻场冲刺,走遍西藏最高、最远、最险、最苦的地区。每年采写播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等各类稿件超过7500条(张),推出“玉麦乡卓嘎姐妹”等全国重大典型,忠实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书写了新时代西藏发展的精彩篇章,用真情和奉献铸就了新时代新闻战线的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10.
盖达尔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很喜欢旅行,而每次出门总是提着个破旧的皮箱。有人不解地问:“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机智地回答:“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人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相似文献   

11.
应天常 《新闻界》2000,(2):39-40
有感而发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评选揭晓以后 ,《羊城晚报》载文评述道 :“有消息说 ,赵忠祥、敬一丹、倪萍、王刚、水均益这些多年的‘十佳人物’今年将远离评选 ,把位置让给新的竞争者。由于他们的‘远离’ ,金话筒奖的含金量将无可置疑地下降 ,获奖者也难有杠鼎人物……今后的‘十佳’是否有‘矮子里拔高个儿’的嫌疑?”这段话反映了两层忧虑 ,一是本届主持人“金话筒”奖的含金量“无可置疑地下降”了 ;二是今后的评奖将可能是“矮子里拔高个儿”。情况会是这样吗?作为参加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初评、…  相似文献   

12.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13.
践行“四力”是新闻出精品的根本保证。面对舆论格局的深度调整,要树立时代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深耕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新闻叙事模式,提升新闻内容生产力,真正将“四力”要求融入整个采编流程。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最近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这是一个非常适时的重要文件。对于深化新闻改革,维护新闻工作者形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通知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16.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西藏分社高度重视“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深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艰苦边远地区调查研究,在更能检验“四力”的高海拔地区锤炼非凡的脚力,锻造雪域高原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18.
王申 《视听纵横》2001,(2):57-58
贝尔纳&;#183;瓦耶纳曾把新闻传播比做商店卖东西,他说“虽然不能‘量体裁衣’,但至少在柜台中提供的大众消费品都是尽量制作和排列得吸引和讨好中等消费者的”。新闻传播形式的发展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从一对众的“播”新闻到一对一的“说”新闻,“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正在为传媒广泛地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着眼于增强新闻工作"四力",从自身新闻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如何写出导向正确、有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贴地气的好作品,以期切实提高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青岛城阳广电中心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一线新闻工作者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真正将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瞄准群众,推动了“走转改”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地开展. 周密部署,走得深入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