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剖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构建专业能力、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维度以及14项指标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体系,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与就业能力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高职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旨在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高职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由知识技能、个人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意识等6个维度构成。此外,针对性地对高职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其社会能力形成、发展的心理成长过程等纵向角度,构建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模型。对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结构进行三个层次的纵向剖析,分解为九个维度和十七个要素,为高职学生社会能力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承担的不仅是择业与创业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更应该承担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任务.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由保障要素、拓展要素、支撑要素三方面构成.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应强化人本性,凸显职业性,注重隐形性.其课程目标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可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三个方面以模块形式架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设计要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本研究在对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应、往届学生开放式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及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究了适用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该能力结构主要基于情智能力、通用就业能力、专业就业能力、社会兼容度等四个维度上建构而成,并进一步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构建与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得具有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通过研究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职毕业生的特点,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沟通表达、实践技能、创业实践等五个层面给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一个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包含了职业形象、职业技能和发展能力3个维度。在分析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步骤,并从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考核方法,构建双师团队,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劳动力市场特点对劳动者就业能力进行研究,以指导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本文针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技能要素,通过访谈和问卷方法在交通行业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调研,构建出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技能要素模型结构.调研结果还表明,在就业能力技能要素各子项中业务操作能力最为重要,并且,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职业技术学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质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直接关乎到高职院校充分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特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模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途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因其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地位而倍受关注,但在职业教育、操作技能研究领域却鲜为人知。文章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调查法与测量法,对高职操作技能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高职生操作技能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测评工具,为高效、科学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有效被试的高职生共196人。研究发现从学习自我监控过程角度,结合操作技能具体学习过程和一般学习表现,构建的高职生操作技能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结构由3个维度和11个亚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后博客时代的到来,高职人才培养呈现了新的特征。高职院校需要全方位、全过程从纵横两个维度整合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构建,通过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层次清晰的能力结构的构建及完备的素质结构的构建,培养知识型人才,打造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育高素质人才,实现后博客时代高职高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之一。以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80名在校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在分析高职学生四个维度就业能力特征基础上,研究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学科理解力相对较弱,在英语、计算机、读写算等通用技能方面有待提升。从群体差异上看,不同性别、生源所在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在就业能力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职业教育结构要素与功能我国职业教育结构由纵横两个维度的相关要素组成。横向维度主要包括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三个系列,如全日制培养的中高职院校和中高技院校,非全日制培养的中高级职业培训机构。纵向维度由各系列按相应层次设置,如中高职院校分中职学校、专科高职学院、本科高职学院;中高技院校分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高职院校和中高技院校以开展职业教育为主,兼顾职业培训,中高级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职业培训。二者的功能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均属职业教育结构的组成要素;均属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通过统计和分析招聘广告、参考相关文献和征询专家意见,确定房地产初次就业岗位并设计出信度较高、效度较好的岗位胜任特征问卷。经过对248个被试样本数据统计,借助SPSS统计工具构建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初次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积极的素养与能力"、"基本专业知识"等7个维度32个胜任特征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扎根理论分析,透视其参与收获的结构维度与内在要素,进而勾勒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收益模型。文本通过对“涵养班”18位学生的学习日志及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梳理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收益的五个结构维度,分别是通用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价值实现,并呈现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收益的主要“故事线”:经校企合作全方位培养,学生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实现螺旋式递增,同时社会与情感能力得以培养提升,并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促使学生最终的价值实现。校企合作实践中,可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师生合作沟通机制,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激发企业资源投入,充分发挥行业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由知识、技能和品德三个维度构成,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系统由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子系统构成。高职学生关键能力模型与系统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供创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的义务。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我们开展创业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分为教育内容、课程结构和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本文结合学生基本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双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并探讨可行的内涵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学生凭借其技术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具备技术和实践能力的高职学生已远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基于产学研过程培育是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个主体之间基于知识、技术和科研成果在相互吸入和输出过程中作用于学生主体,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一一对接培育,进而建构高职学生的整体职业核心能力,以此应对就业市场对高质量复合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为未来高职院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在理念、时间、主体、政策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存在差异。比较研究显示,就业问题之根本不在就业,就业问题解决时间也不在毕业时,就业问题解决主体也不仅仅在高校。为解决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可构建"四维度"就业模式,改变我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的旧有观念,从初、高中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