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玉玲 《新闻窗》2014,(4):69-71
一,新闻云 1.云 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互联网。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Se101计划”,并正式提出“云”的概念和理论。随后亚马逊、微软、惠普、雅虎、英特尔、IBM等公司都宣布了自己的“云计划”,于是出现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云概念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云计算"正推动信息产业内部技术革新。"云"不仅是计算模式和技术框架,更是思维模式,它引发的更是思想创新。依托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媒体服务产业也在不断探索"云",尝试将"云"直接应用于各种新闻媒介中,由此引发媒体新闻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本文以基于传播过程来架构新闻"云"信息服务系统,重点分析该系统中的内容资源、内容平台、内容服务子系统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3.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持续高涨,使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等各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可以说“云计算”等新兴的计算和服务模式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代表着我们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云”时代,在“云”时代,高可靠、高安全、灵活智能、动态可扩的的“智慧”档案馆将是我们数字档案馆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4.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5.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外延性与功能拓展性的概念,是指允许用户在安卓手机、个人计算机(PC)或是平板电脑(PAD)等各类智能终端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上传并存储在网络空间中各种形式的数据文件。其中,云编辑功能是各云存储服务中的一大亮点,使得用户实时编辑、修改、备份、更新"线上线下"数据文件成为可能。文章在云编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谷歌云端硬盘(Google Drive)与微软云端硬盘(One Drive)云存储服务为例,对云编辑这一功能在不同云存储服务中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指出其目前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同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陈强 《新闻前哨》2023,(4):74-75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主流媒体的云服务平台,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对于当前媒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一书在云传播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当前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提供了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7.
“云”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云"计算在给用户带来便利与高效的同时,用户信息资产安全与隐私保护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文章分析了"云"图书馆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根据基础设施"云"平台特点,提出了"云"数字图书馆面向基础设施"云"的安全框架,以及解决"云"数字图书馆安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朱婕  王希华 《今传媒》2014,(8):118-120
本文意在研究与探讨云计算对广电全媒体信息整合与编辑中的创新特点,在对全媒体、云计算以及云服务基本概括的基础上,通过云传播、数字媒介到云媒介概念的步步深入,引入"云"编辑概念。通过案例分析,并利用"5W"经典传播理论构建出广电"云"编辑的基本模式。通过广电行业编辑模式"云转型"构想,优化编辑系统运作效率,以面对数字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畅想"人人皆编辑"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云处理”、“云服务”,一时之间,“云”朵炫满天,漫步云端,是机遇还是挑战?曾经有人用“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来形容ERP软件的尴尬境况,那么,作为2009年最热闹最抢眼的“云”,应该何去何从,如何面对呢?  相似文献   

11.
李杰 《编辑之友》2015,(8):80-83
作为报业数字化浪潮中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云报纸从其概念提出到成功出版,始终面临着两种声音与论调:一种认为,云报纸能让“互联网活在报纸上”,能成为拯救报业的救命稻草;另一种认为,由于其费力程度高,受众需求小,云报纸注定与之前的二维码命运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到底哪一种论调是贴近实际的,文章通过对云报纸及其信息收受模式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进行网络调查,对云报纸编辑出版的策略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山 《报刊之友》2013,(3):103-106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汹涌袭来,传统媒介在白炽化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机遇,相继走上了与网络相互融合的探索旅途,其中网络广播便是广播媒体自身生存方式的一次嬗变。而“云传播”概念的提出,又为新的阶段网络广播的“全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而这又势必使网络广播成为全面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推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存储"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从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云存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云存储"平台、加大投入研究"云存储"应用技术及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建设"云档案"的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沈明锐  王希华 《今传媒》2013,(11):117-118
云计算不仅推动了信息产业内部的技术革新,还推动了相关产业一系列创新发展。“云”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服务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了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产业实践,包括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出版行业,云出版的概念逐渐形成。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内容云”、“渠道云”、“服务云”三个方面构建未来的云出版,将出版传播和云计算的服务层次相结合,探讨未来的云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融媒体、“云阅读”时代,传统出版领域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如何突出自身差异化,将内容做精做深的总体思路和有效途径。【方法】以高校主办的文化期刊《世界文化》为例,梳理分析刊物近年来明确定位、深耕内容与特色的翔实案例。【结果】刊物在坚持“小而美”的定位和做好国际传播两个方面强化自身特色,将文化普及与学术通识化融合并进,彰显时代感与人文情怀,多视角讲好世界故事与中国故事。【结论】只有充分发掘“人有我独”的优势,在办刊的独特定位、独特资源、独特思路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打造“云阅读”时代的“深阅读”文化期刊。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画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两者常常混用,也往往重叠,以至于被误解为同义词,误以为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示。之所以产生误解,缘于两者中都有一个“意”字,也缘于“象”与“境”在词义上有某种相通、相似之处。其实,“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解读“意象”与“意境”,对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对中国画的创作、欣赏及理论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凤翔 《新闻与写作》2000,(10):17-18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特色,首先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它是和全国各兄弟报纸的特色相比较而产生,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全国各地兄弟报纸各自的特色,也就谈不上北京晚报的特色。人们在谈论文化时,常说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移到办报中来:“越是地方的,才越是全国的。’各地报纸都应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的报纸才丰富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晚报应保持并发扬“京味儿”这一特色。什么是北京晚报的“京味J[”呢?“京味儿”是北京文化在北京晚报报面匕的体现。我这里…  相似文献   

19.
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当笔记本电脑再轻薄一点,当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张“纸”,仅仅是一张“纸”,这一张“纸”就可以是有图文的“报纸”,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可以是信息海量、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可以是储存大量文件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在原始成本完成的基础上,可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和无限生产的媒体。信息时代,E纸必将风行天下,每个人只需携带着这一张纸,就可以掌握“世界”。核心提示二:网络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已经使“跨媒体”面临并实现了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传播的形态,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国与国之间话语权的争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局部战争”升级为“跨媒体”时代的“世界大战”。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政治性问题,是文化的争夺,政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传媒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影响力经济。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指出,在网络信息社会,物质和信息都不稀缺,稀缺的是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的稀缺性让人们发现,原来注意力可以转化为财富。譬如你拥有了注意力,那么你就可以成为"明星",而明星是很容易赚大钱的——明星体制是注意力经济的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