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阈,“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五四”前 ,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在现代性的策动下进行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反思、批判的现代意识精神。由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的接受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多种影响 ,在不同代表人物那里 ,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也表现得多种多样。有批判封建王朝 ,改以“国民”为主导的政教型文学观 ;有一反政教型传统、视文学为满足人生欲望的一种解脱、提出并区分“自律”和“他律”的游戏说的纯文学观 ;有引进“审美”、在审美中描绘人生的文学观 ;有主张发挥文学的斗争精神 ,又视文学功能为“不用之用”的文学观 ;有将文学的娱乐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休闲文学观。这些文学观念 ,都谈“人生” ,实则具有不同的含义 ,显示了现代性的不同取向和不同方面 ,并给文学研究带进了一大批新的现代学术话语 ,成为我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所使用。  相似文献   

4.
张巧 《美育学刊》2021,(2):78-83
在中西方绘画史上,肖像画发展的程度截然不同,作为西方绘画主要类型的肖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没有独立的位置。可以说,“肖像画的诞生”是一个现代性事件,只有足够成熟的现代化社会才能为其提供存在的普遍性条件——自主性精神。通过比较中西肖像画所植根的文化系统,可以展现肖像画作为现代性的文化表征所包含的双重性,它既显示了其所植根的那种普遍性的条件——文化现代性,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性的自主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内在化——审美现代性。可以说,肖像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表征了普遍的现代性精神在文化和艺术中的同源共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发生的“美学热”是中外美学史上一段异乎寻常的历史。这一历史不能囿于美学史自身获得解释,取思想史角度更为相宜。“美学热”是后文革意识形态危机及其现代性重建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美学在马克思人文本体论中提供了现代性的人性理念与历史哲学,从而为同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与极左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现代意识形态,并成为哲学及全部人文学科变革的中心。随着大陆80年代意识形态改革向上层建筑体制改革的转移,“美学热”及其人文哲学热潮衰落,以政治学与法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自90年代以后已取而代之。但作为现代公共精神的最大天然资源,审美攸关意识形态,并将继续保持其在公共领域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形而上学的视觉属性决定了其所动用的理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理性,由它开启的现代性启蒙之路注定是一条视觉的漫漫征途;固有的幻觉无可避免地会使它的执着努力处处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危险。而成熟的理性只有在纳入听觉的维度之后才得以可能,听觉是理性的起点,并且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所以,现代性批判不应被笼统地理解为理性的批判。而应被理解为视觉理性的批判;其指归是要探讨如何从视觉理性回到听觉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性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性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性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性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滥觞起于西方,随着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扩张,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但无论是在率先遭遇现代性的西方还是被迫遭遇现代性的中国,作为一种元叙述话语,它都是一个阐释的难题。1846年,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为现代性的神话作了注脚,为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首要的理论资源。本文拟以审美现代性为突破点,以施蛰存的创作为立论基点,还有他创作的沉浮为焦点,揭橥被压抑的中国审美现代性,从而梳理出现代性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中纠结的两难窘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纳现代性的优势,不断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努力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学术界迄今未能统一规范"人文"学术的基本概念,并且不恰当地排斥"科学"语用。与此相关,"人文"被片面地归于东西方比较模式中的东方文化固有传统,而模糊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主义"属于思想史范畴,近代科学直接脱胎于文艺复兴世俗人文主义,现代科学则与19世纪后的新人文主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人文学科"主要属于教育科目;"人文科学"则是关于全部人文活动的系统原理。汉语人文原理建设的当务之要是转向"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健吾先生的咀华批评,秉持鲜明的人本审美价值观与批评原则,在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层面之上,对“人”与人性进行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探究和美学超越,这成为咀华批评古典品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自从《尘埃落定》一炮打响,阿来一夜成名,成为当今文坛评述的焦点。但盛名之下的阿来却是纠结的,这主要是来自"文化身份认同"、"民族劣根性"、"现代性冲击"等外来文化冲击下的矛盾和焦虑。因此,阿来通过文本述说,追求一种"普遍的意义"和"普遍的历史感",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普遍性的"解释、建构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英国政治学家洛克以《政府论》第二篇为蓝本的思想学说,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理论表征,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但同时英国革命作为人类政治近代化的起始,使得洛克的思想学说中又包含有深刻的现代性。洛克政治思想中的现代性,从政治的祛魅与世俗化,对抽象的法的统治的尊崇以及政治社会中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揭示出了走向法治的基本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7.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对"休谟问题",进而对情感主义德性观的有效终结,把现代德性准则从相对主义绝境中拯救了出来,使其普遍有效性成为可能.但其德性观的现代性的贫困,又决定了他关于现代德性准则的立足点和结构的理念,必须予以解构,并把这种立足点和结构分别重构为"生存的可持续性取向"和由生活的可持续性与提升性相统一、生活的分化与整合相统一、内在与外在利益相统一这样三个层面准则所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9.
伤痕小说内含现代性与矛盾性双重特征,在文本表述上主要体现为:隐匿现代性,凸显矛盾性。这与始自"五四"新文学阐扬现代性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作家这种反其意而行之的叙述策略重在更好地表现文学反作用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并强化它们。遗憾的是,伤痕小说纠结于思想话语与历史—政治话语之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完成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