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4+2"模式是我国欲积极推进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模式,它可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结构和适应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和国内外"4+2"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持和借鉴下,"4+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养模式将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成人教育正朝着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转变。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让成人教育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成人教育中应用"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育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成人教育模式的缺陷,对于学生和企业而言也大有裨益。为提升"学历+技能"教学创新模式的应用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化平台、注重"学历+技能"教师人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人才的一个专业,其涵盖范围较广,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皆属于其学科范畴,因此本文通过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实施对策展开研究探讨,找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小璜 《江苏教育》2014,(20):55-57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3+4"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考核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衔接。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2.5+0.5"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结合学院实习实训条件、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探索形成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0.5+0.5"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切实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及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课题。虽然各高校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但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文章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探索性地提出了"2+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构建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希望为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予以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2+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容易演变成"专科职业技能培养+1年企业实习"的误区。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内涵,结合衢州学院基于"大专业、小职业"人才培养计划的"2+1+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分析了"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性与职业性,并提出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合作的教师教育"双导师制"已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在分析当前"双导师制"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探索"3+4+3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理论体系及该模式的运行过程及保障措施,以期加快教师教育改革步伐,进而为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突出,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对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人才,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本文从工学结合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并对如何构建成功有效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黄勇刚 《教师》2023,(24):84-86
为了让农业职业本科院校美术专业培养出更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文章作者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作者在对“1+2+N”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职业本科院校实施“1+2+N”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从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激发农业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自身潜能、推进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等方面对“1+2+N”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思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提升"师范大学教育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师范大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学科视角与方法论视角的概念界定方式,"师范大学教育力"在广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育力",即师范大学在文化、制度、资源、科研、教学与课程等方面所形成的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根据师范大学的本体属性,"师范大学教育力"在狭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师教育"的"力",即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引领力、制度保障力、资源提供力、专业投入力与人才培养力。"师范大学教育力"概念的提出是对"教育力"研究的理论深化和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可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京师范大学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从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出发,就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多元化改革,其中以4+2为核心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主动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师的迫切需求,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指导方式、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为我国基础教育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与此同时,还通过整合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初步建立起了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和强化了教师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比较了“3+2”职教师资和普通师范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同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指出了“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从专业教育、教学技能、技能考证以及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了“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拓展,适应了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教师供给的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优化培养目标,确立“双创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根据“双创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第二课堂教学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也要与之适应,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集教育与康复技能于一身的教育康复人才是受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双重需要而催生的紧缺型人才,社会需求量具大。而高校在教育康复人才培养方面普遍面临专业师资缺乏,理论课、实验课和社会实践课等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利用“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康复”新理念将高校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验室、实践基地虚拟到云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了集“在线课堂(C)、虚拟实验室(L)、智慧实践基地(P)”三位一体的教育康复人才培养CLP模式,旨在探索一套科学、高效、规模化的教育康复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作者尝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浅析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应树立开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以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在开放型的培养体制下以及在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师范高校自身有着诸多优势,如: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学科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师范教育时期建立的教育实习、实践合作基地;独特的教师教育职后培训资源等。凭借优势,师范高校应成为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属师范大学肩负着我国各省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当前,我国省属师范大学的办学现状呈现出办学定位的同质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无处不在的学术性、教师教育的学院化等四个特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必然要求省属师范大学基于当前的办学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以更好地凸显"主体地位",发挥"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是突出师范性的象征。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运用专业技能、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挖掘个人潜能的实践操作空间和整合发展的机会。是帮助学生分析"教"与"学"及培养学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一门关键性学科,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得到充分的培训。今天,我们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定位准确性、课程设置和合理性、任课教师专业性、教学模式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