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义秩序之追寻——兼论罗尔斯的公民资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前者视个体自由为最高政治价值,后者视美德为最高公民典范.罗尔斯一方面对自由主义仅仅强调个体权利的倾向作出修正,增加了公民资格理论对实质平等的关心,用以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一方面提出一种公共理性的公民资格观,用以解决多元和统合的政治正义问题,从而在其正义理论的框架中彰显其独特的民主公民资格观,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资格传统进行了一种调和,目的在于:在个人自由和市场社会基础上重建公共自由和集体认同,以维持和保障正义之秩序.  相似文献   

2.
公民资格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公民资格理论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公民资格和公共治理都与公民参与相关,在公共领域的场域空间内,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主体支持,可以实现多元利益表达和公共利益表达相结合,可以增强公民之闻的合作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公民积极参与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以他敏锐的目光最先洞察到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并站在现代的立场去讨论这一问题,雄辩地阐述了公民个体和国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之间的矛盾扬弃在绝对自由的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之中,从而借助于一种历史理性,辩证地回答了政治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民美德与制度正义都体现了自由、平等、和谐、民主、包容等价值精神,表达了人们对公共秩序、公共利益、社会和谐的维护。因此,应当将公民美德养成和制度正义安排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中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活力。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内在逻辑演绎包括两个环节:德性正义是城邦政治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城邦个体生活的内在本质观照;友爱正义是德性正义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外化,是维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法则。从德性正义演化为友爱正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是对城邦秩序内在本质的表达。亚里士多德这一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轨迹达到了古希腊政治正义思想逻辑演绎的制高点,对后世正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开场域隐私权是与普通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也是传统理论中的自由和权利在现代社会的延伸和发展。文章提出"拍摄权"这一概念,强调拍摄权的实质是表达自由的具体化,公民有获取信息的权利,探讨了公开场域隐私权与拍摄权的关系。为了在公开场域隐私权与拍摄权之间寻找平衡点,主张采用更具体的客观标准区分隐私权,引入比例原则,并将隐私权之权利主体分为公职人员、自愿型公众人物、非自愿型公众人物与普通公民四类,严格界定公共利益令个人私权和公民监督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7.
服从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民服从是政治生活中的服从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只有政治性,同时也具有道德性.从现代民主制度的视角看,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主人,应当以维护公民个体基本权利和保障社会共同体利益为基础,制订出合乎正义的社会法律,并以此作为自己服从的对象.公民虽然服从的是一种外在的法律权威,但这一权威来源于公民之间达成的契约,因而公民只是在服从自己的意愿、服从一种公意.这样的服从具有自愿性、双向性、目的正当性等伦理特征,也具有维护个人权益、促进公共利益、监督公共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治理视野下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视野下,政府不再是公共领域的唯一主体,公民社会在实现公共利益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实现公共利益必须以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责任等意识和品质,即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为前提.公民精神影响着公共利益的价值共识和实现机制;政府则在为公民精神培育提供条件支撑和制度约束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在营造良好公民精神的伦理氛围方面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媒体所创造的更具开放多元、流动虚拟的公共空间,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公共领域之形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公众议题聚集着公众,惟有关心公共利益的公众团体之形成才能使公民有序参与有力量。而公共空间与公众团体之维系,取决于有独立人格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公民个体。公共空间、公众与公民之间的良序互动构成了新媒体时代公民有序参与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0.
宋建丽 《中国德育》2007,(12):16-20
市场经济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多元分化,如何在多元分化的现实基础上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已经成为我国能否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关键。从公民资格的理论视角出发,制度的正义安排与合法有效运作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基础,而日常生活层面的公共礼仪的培育和政治生活层面的公民美德的塑造是和谐社会得以建构的两块基石,也是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如此,正义的制度设计才会内化为一种公民性的责任,才能保证政治的正义性及其维续,也才可能真正拥有正义秩序下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I will argu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by a specific political mora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free and equal citizens in exercising public reason for achieving a cooperative and inclusive liberal society. This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is literally an educational project with a robust ethical ambition, and hence, it reminds us the orthodox liberal problem concer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its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llowing Callan’s reformulation of the political conception of the person, I will argue that Rawls’s political liberalism can accommodate the ethical demand of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 Liberal civic education should legitimately specify its own ethical endowments for active citizenship and need not shy away from making proposals on the cultivation of liberal character that might result in influencing individual’s conception of the good. Rawls’s theory thus redefines the state neutrality problem on education and paves the way for a framework of delibera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赵明玉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25-27,37
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一种消极的、普遍的公民资格为基础,不提倡由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公民教育,而主张一种“私人化的”公民教育,并渗透政治中立的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观注重公民认同、公民参与、公共理性的公民德行,提出由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尊重、宽容等公民德行。  相似文献   

13.
个性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对“个人”作了重新理解,并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个性自由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知识经济理论,简单分析了学校作为一种经济--文化二元组织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担负的社会责任有:1.为社会积累各种基础性、专业性人力资本的责任;2.确保人力资本保值、增值、重组的责任;3.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保障这些产品有效供给的责任;4.满足社会多元教育需求,为社会提供私人产品的责任;5.科学经营、保障学校运作效率的责任;6.生产、传播、应用、创新知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共经济的分类,高等教育提供一部分纯公共产品,但主要提供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准公共产品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具有私人产品,可以买卖的商品性质,因此具有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和消费的竞争性特点;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存在一系列经济和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与平等是美国新自由主义争论的主要焦点。罗尔斯主张,在保障个人政治权利的同时应该关注平等问题:而诺齐克则认为,以国家的名义解决平等问题必然要侵犯个人自由权利。从这场争论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理论资源,从而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国家主义视“国家”为人类最高群体,坚持国家的统一与秩序优先于民主和自由,鼓吹个人为国家无条件奉献。这些观点在梁启超的“新民说”中都有体现。它表现在政治伦理方面的“群己之辩”上,其内容不再是个人与普遍的“人类群”的关系,而是个人与“政治国家”的公私之辩。也表现在自由观上,其自由成为张扬团体(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与个性的国家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梁启超的个案折射了国家主义发生初期的思想环节,也多少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主义缺少国家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The ‘liberal utopia’ presented by Richard Rorty in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is a unique attempt to address the ancient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or, in Rorty's terms, that between the private and the public. This article examines Rorty's influential conception of education and asks: can his book be regarded as utopian? Is it possible to establish an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on his ‘postmodern’ premises? I conclude that Rorty's attempt to separate private from public and to promote a fusion between irony and solidarity is tantamount to founding human existence on an aestheticising orientation. This entangles Rorty in self-contradiction and raises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which remain unresolved.  相似文献   

19.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不像前辈思想家那样将自由看成是一种政治性原则,而是从自身的时代出发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社会性原则,认为社会的专制远胜过政治的压迫.由此,密尔对自由作了新的理解,将之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合法使用.其目的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免遭社会的侵害,捍卫个性和社会的多样性.通过呼吁个人的自由,密尔将政治的自由转变成为了社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