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但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同等学力学生过多,专业基础薄弱,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无法满足我国出版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师生要转变观念,在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重视实践教学.我国出版业界也要承担企业责任,为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拉开序幕,1985年首先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开始招生。其后的十多年间,坚持常年办学的院校由几所到十几所稳步发展。教学层次由大专、本科到研究生不断提高,教学课程体系由不完备到逐年走向成熟。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从此以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9月,全国高校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已有131家,这个增长速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80年代,编辑学研究热潮在国内兴起,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招收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形成了较大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更多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求编辑出版学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必须有所体现.因此,对编辑出版教育的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是目前现实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编辑出版学专业20年发展追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1984年7月胡乔木同志致函教育部,倡议在高等院校设置编辑学(后改为编辑出版学)专业以来,编辑出版学专业从开始试办的几家发展到今天的130余家,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布局,年培养各层次出版专业人才5000人以上,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产业又有了飞速变化和发展,当此之际,总结20年来编辑出版学专业办学经验,探求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之路,推进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健康发展,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和出版产业共同肩负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5.
编辑出版学独立的学科属性滋生着它特有的学科内涵.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科定位不明确,这导致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归属混乱、名称繁杂.将编辑出版学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专业目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编辑出版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因此,总结、回顾俄罗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比较研究俄中两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有助于发现我国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规模调研和地域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规模的众说纷纭引出,介绍了笔者所开展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并给出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62所高校的具体数据。基于所绘制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分地域统计表、示意图等,进一步分析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的五大特点,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7月1日至7月3日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2005年"全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发展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国编辑出版工作者、研究者和教育者们共同探讨、携手建设难得的契机,更是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在新形势下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关系,实现学科建设发展的前瞻性 现在,有些新闻出版单位主管认为,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于编辑出版业务,最多一年就可以熟悉了,因此在人才招聘时录用其他专业人才而拒绝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这对于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产生了极大冲击,在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跟着市场转的局面,有些院校根据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来改动课程.这无形中贬低并且动摇了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编辑出版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培养方式以及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1984年胡乔木致函教育部倡导创办编辑出版专业以来,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有70余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30多所高校也在新闻学、传播学、文艺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文献学等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下设立了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等专业方向,招收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层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专业数量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新设置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必须找准自身的专业生长点,创设本学院的专业特色,才是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各相关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从专业教育与出版业对人才需求间存在的矛盾,学科现状定量调查分析,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和中外编辑出版教育比较研究等维度,对该专业学科体系与课程建设进行类比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浙江传媒学院新设置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探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萌芽、停滞、起步、发展及再发展等五个历史时期,在详细回顾编辑出版学专业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人教司和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与支持下,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暨第六届全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于2001年9月23日-26日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等20余所高校的近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时还邀请了中国编辑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学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以及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几家编辑出版专业期刊的专家学者到会.大家聚集一堂,就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主要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想法。第一,编辑出版学的发展历程;第二,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教育现状;第三,编辑出版院校未来的发展之路。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历史与现状实际上,从我国出版专业的设置来看,它走过了大概50年的历程。首先是一个孕育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在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编辑出版系和图书发行系。之后是建立期。1983年,武汉大学率先成立图书发行管理学专业,后来这个专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陆续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编辑学专业。第三是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18日,首届"科技七社.图书商报杯"全国编辑出版专业大学生辩论赛决赛在龙城太原落下帷幕,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生蒋雪瑶、罗昕、喻琪琛和出版发行学研究生曾李四名选手组成的武汉大学代表队,战胜北京大学代表队,勇夺冠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业和出版业的飞速发展,编辑出版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编辑出版业也而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胡乔木同志倡导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编辑学专业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编辑学专业(后定名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已由一株幼苗成长为枝叶茂盛的大树。它的诞生、发展到壮大的事实,雄辩地说明,创办这个专业是完全正确的。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讲一点我所了解的情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专业曾经走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经过几年创业,当时一方面逐步显示出大学办这个专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专业建设得到相当的发展,教育层次和学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在短短的几年中,向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出版业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出版学术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媒体与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四个层面的关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办学模式两种模式,系统地分析了十年来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研究,以明晰这一研究领域的方向和趋势,并从中推演出它对于出版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之所需.  相似文献   

20.
一编辑出版学的发展概论20世纪80年代,随着编辑学研究的迅速崛起,各高等学府的出版教育也得到了发展。1985年,编辑学专业开始在北大、清华、南开试办,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就,那时编辑学专业与图书发行学专业同时并存。到目前为止,有40多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