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欧洲民族主义十分盛行.各国民族主义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步,具体任务也有所不同,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反封建宗旨;它宣扬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民族权利,致力于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欧洲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思想武器,既有推动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有反动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图徽艺术的起源说起,通过图徽艺术的发展历程来引领全文,通过举例来说明图徽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论述了中国传统图徽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从多方面反映了图徽是一种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地传承和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现代艺术设计在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同时更具有民族性和特色性。由于我国的设计产业并没有经历过大的变革或者改进,所以大多数中国的设计师的设计产品中的设计元素多倾向于西方的设计思想,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但是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各具民族特点和风格的民族文化,真是群芳竞艳,万卉争荣。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和互相吸收,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孕育出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文化,以贡献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这兄弟熙洽、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里,白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酷爱自由、富有制造力、有悠久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学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学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学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映衬出民族精神的内隐,甚至出现弱化现象。因此,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就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促进民族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艺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艺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艺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来自民间,也发展于民间。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的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近1300户居民,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聚居群落,所以又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保留了许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有铜鼓舞、西江芦笙舞、民歌等优秀歌舞,又有锻造银饰、织机织布织锦等传统手艺。包括苗族的吊脚楼在内,西江苗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西江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对于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学生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析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各民族传统价值观对于本民族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样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长处 ,克服弱点。我国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样态。认为传统价值观如果存在 ,就必须证明它们对每一个新的时代都有益。民族传统的价值体系和本土文化并非智慧或仪式的无效沉淀 ,而是随时间变化的有活力的现实 ,并继续对人们提供认同感和意义 ,使之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变动中的历史舞台上的演员。  相似文献   

10.
除了抒情传统外,现代汉诗还有一个叙事传统.在现代汉诗的写实叙事传统中,既有人道写实和批判写实,又有革命写实.而现代汉诗的革命写实除了写“本事”外,就是塑造典型;其大众化特色,与民族危局中的现代史诗性追寻具有一致性.它们丰富了现代汉诗的审美视阈与叙事经验.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现在的中国需要发展新文化,更需要改进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声乐新唱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秦汉或更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人们编唱了大量题材广泛和形式多样的民歌,它们风格浓郁,情真意切。在世代相传的演唱活动中,艺术家们总结出了符合科学规律的多种用嗓方法及特点。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既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又借鉴了西欧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的一种新唱法,使传统的唱法更科学,更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更能发挥其艺术效果。现在我们称这种唱法为民族新唱法。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国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成就这样的大业,是由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具有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传统、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和自强不息的传统。它们对于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弘扬这种民族文化传统,使其为我国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由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方法.民族唱法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学的视角,阐释现代西方体育扩张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窘境;但两种文化并非水与火的关系,从发展的观点看,它们将彼此吸纳,并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两条不竭的长河;最后提出对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持的态度及在民族传统体育改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文颖 《现代语文》2015,(1):140-142
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地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习俗。汉英习语在追求音律、语义、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共性。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英习语在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宗教、价值观等方面又存在明显差异。共性和差异性归根到底是认知的相似和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在一定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顺应现代化的趋势.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和对凤凰民俗文化表演的反思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接的思路,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学的视角,阐释现代西方体育扩张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窘境;但两种文化并非水与火的关系,从发展的观点看,它们将彼此吸纳,并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两条不竭的长河;最后提出对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持的态度及在民族传统体育改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