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广播新闻“活”起来,应准确把握广播新闻的语言、结构和写法。一、语言上:多用动词、口语化一是多用动词,用准动词。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因素,主要用于陈述人物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不少教科书中对此还有明确的定量要求: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2004年亚广联最佳广播节目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唱到今天的千年史诗》中有这样一段:“炉子上烧的奶茶开了,飘起淡淡的薄雾。青春时尚的巴童和她的白胡子爷爷并肩坐在我对面,像一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在渐渐散去的薄雾中愈发清晰起来。”原本静态的一个画面,经过动词“奶茶开了”、“飘起”、“散去”的点缀,动态画面的穿插,使得静态的画面立刻鲜活了起来,也表现出更丰富的内涵,比一句“巴童和爷爷并肩坐在一起”形象多了。  相似文献   

2.
动词“发生”在词组的组织与句子的构造中,常见的另一类语法错误是:与其相关的句法成分关系不协调。这类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发生”做谓语时,与其宾语关系不调 “发生”做谓语时,其后所带的宾语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名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如:“发生了交通事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个句子中的“事故”兴趣”都是名词。另一种是动词性宾语,即宾语是由动词或动词性词语充当。  相似文献   

3.
端文 《新闻记者》2001,(10):54-54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与听众 ,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获得许多知识 ,却也产生不少疑问 ,常见的有 :一是“孩”有多大?“孩” ,在《辞海》和《实用汉字字典》中说得极干脆 :幼儿。《现代汉语小词典》说 ,孩即“孩子” ,“小孩儿”、“女孩儿”。虽然 ,没有一本字典对“孩”的年龄作过“规定”。现实生活中不过延伸到小学生、中学生 ,无论如何不会达到或超过《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但是传媒却常有“创见”。前不久 ,黄陂路、淮海路口一工地发生一起金属架从高空坠落事故 ,一篇报道说“一个看上去20多岁的女孩已经倒地死亡”。还有一篇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的报纸经常宣传反对“一哄而起”。“一哄而起”是“文革”的后遗症,历史上我们就吃过它的不少苦头,应该反对。但,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在宣传中是不是也有“一哄而起”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3月6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里,就有人写文章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说:“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5.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6.
期待已久的中央二套“CCTV2005经济大典”终于在新年第一天晚上21:00准时播出,主持人马斌穿礼服、系领结、口袋塞手帕,盛装而出,先忽悠观众说自己在航天飞机上,又自夸自己是年度最帅的男人,在讲到农村问题时,还拿出了玩具小麦和三个分别贴以“钱”“、书”、“药”字样的袋子,可谓造势不小、花样不少、噱头不断。然而,有这些必要吗?从当初CCTV—2改版时将21:00—23:00定位成频道的黄金时段这一理念看,CCTV-2将自己的目标受众锁定为那些忙碌了一天的投资人士、决策者、高级白领等高层受众。他们工作繁忙、看电视的时间有限,对这些人群来…  相似文献   

7.
第四个特征:短小精悍鲁迅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过:“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杂文一般都很短,人称“千字文”。有些同志一讲到杂文,就叫它“小杂文”。对于这个称呼,有的杂文作者很反感。我认为,讲“小杂文”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属于瞧不起。“那位老兄是干什么的?”“那位老兄是写小杂文的。”就有点瞧不起的意思。我们评职称,要讲有什么著作,如你说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若干篇杂文,有人也许会说:“小杂文”算什么,算不得学术文章。这种瞧不起杂文的情况确实是存在  相似文献   

8.
围棋界元老华以刚是上海人,后来长年生活在北京。他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家水管坏了,请北京的熟人来修。在修理中需要旁人拧个螺帽,那师傅说:“老华,往北拧!”华以刚虽在自己家里,一时却找不着北。为此,华老感叹:北京人有关东南西北的方位感特强,而上海人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感特别敏感。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时评家们在议论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时,通常能分得清“前后左右”,但倘若放到更大的思想语境中,就往往“找不着北”了。这是因为他们“只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小道理”(庄周:《齐人物论》)。不懂大道理者所讲的小道理,大抵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鸡零狗碎、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自欺欺人的忸怩作态。这种“道理”,不讲也罢!  相似文献   

9.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晚报副刊上的文章有新闻性吗? 提出这个问题,不少同志可能会感到奇怪:晚报副刊上的文章,不是消息、通讯,难道还有新闻性?诸如“谈北京”“夜读拾零”“一夕谈”以及诗歌、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的新闻性在哪里? 诚然,上面许许多多栏目的文章,它们本身,的确不是新闻性质的文章。然而,细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和刊物上、书本上的文章不同,总是带有新闻色彩,也就是新闻性。比如“谈北京”栏目,本来是谈北京宫殿古刹、园林风光,山川名泉,风俗民情等等内容的,它的新闻性表现在与时令的一致上。“谈北京”拦目的不少文章是谈民俗的。一年十二月之中,几乎每个月都有传统节日,如春节、人日、上元、寒  相似文献   

11.
期待已久的中央二套“CCTV2005经济大典”,终于在新年第一天晚上21:00准时播出了。主持人马斌穿礼服、系领结、口袋塞手帕,盛装而出,先打趣观众说自己在航天飞机上,又自夸自己是“年度最帅的男人”。在讲到农村问题时,还拿出了玩具小麦和三个分别贴以“钱”、“书”、“药”字样的袋子,可谓花样不少;噱头不断。  相似文献   

12.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3.
从事新闻工作24年.可谓老记者.让“老记”谈体验.那可是感慨颇多.如果像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节目.就让说一句当记者最深刻的体验.我就想说.新闻工作者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三;一是采访经常会遇到拒绝、阻挠、难堪、危险等难以想象的情况;二是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迎接新挑战是新闻工作者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5,(11):55-56
一位老通讯员为一名新手改稿子时,指出稿中某些地方说得有点儿过,这样就不真实了。可这位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不这样写发表不了”。在基层通讯员中,持这种想法不少。一位朋友告诉笔,某单位经济效益好时,媒体记经常光顾,每年在各种媒体上刊(播)新闻报道上百篇,老百姓读了说“好的不多,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不少”。原因是个别通讯员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成了鼓吹当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宣传员。  相似文献   

16.
简练(下) 动词不一定需要状语。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状诏,不但浪费笔墨,而且容易使文字的意思一含混不清,引起疑问,应让动词发挥自己的作用。状语所描述的情况有时是作者主观判断的产物,而作者的判断不一定是准确的。如果作者在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使用状语,他便向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句型:“他深有感触地说:……”不知道“深有感触”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说话者自己说过他对所谈的问题“深有  相似文献   

17.
陈蔚 《中国广播》2006,(3):65-66
新闻评论早已是一门显学,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而脱胎于新闻评论的新闻点评则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点到为止”的评论,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思维,引导解读。在不同媒体中,新闻点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以广播而言,新闻点评实际上是伴随着新闻从“播”到“说”而诞生的,它既承担了以往评论、述评的某些功能,又有衔接、串联新闻,保持“主持式”新闻流畅的作  相似文献   

18.
高展 《青年记者》2006,(10):72-73
“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的一种创新,但不能一“说”了之,它也有自己的度。“说”与“播”应在各自范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包括他们之间所需要的一些自然交叉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使用“首当其冲”不要断章取义关于“首当其冲”,要说两点:一是怎样讲,二是怎样用。先说怎样讲。“首当其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其他辞书的释义基本相同。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讲,便其说不一了。“冲”,一般都释为“交通要冲”。“当”,有的释为“面对”,  相似文献   

20.
播音员、主持人是由个体创作体现集体劳动成果,这些人思想、业务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电台的宣传质量,所以必须狠抓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这些年来,我们主要抓住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不断创新。一继承传统播音语言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战争年代电台播发的大多是“战报”、“命令”一类的稿件,所以从整体上讲是“宣读式”的播音。和平建设时期大多是工农业生产喜讯、长篇人物通讯等,又称“朗读式”的播音。现在情况不同了,不少台在探索“说新闻”。特别是主持人节目的出现,“侃谈式”的播音也应运而生。但是,不管怎么变,它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