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小学识字课堂不能仅仅是要求学生认识并记忆汉字就可以,而应该将识字与国学结合、与传统文化结合,在理解汉字的基础上理解我们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识字教学与传统中优秀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的关系与联系,创新教学教法,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全面优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1,(3):28-29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传统国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了解、认识与感悟传统国学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文章主要从吟咏诵读、情境创设、知行合一、活动激趣等方面探究传统国学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读国学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在倡导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解读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国学经典,教会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经典背后的思想和哲理,以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精髓来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国学教学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国学教学。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国学文化走进体育教学课堂,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体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量以及深远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已不单单将"锻炼身体"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培养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传统文化意识,将国学文化渗入其中,遵循教学规律,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杨双喜 《成才之路》2023,(16):137-14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国学经典,不仅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文章分析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面临的难题,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国学经典的意义,并对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各学科教学中适度渗透国学文化,有助于学生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科融入国学经典,引导学生“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品经典”,发展表达能力;“用经典”,夯实迁移能力,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教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思想熏陶,培养积极向上、有道德情操的人格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作为重要的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 一个新的千年开始了 !在新世纪的发端 ,高举起“自然国学”这面大旗的庄严时刻已经到来 ,深入阐发自然国学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国学 ,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然而 ,一提出国学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 ,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同样辉煌 ,同属中国文化精髓的方面 ,就是中国的传统科学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思维方式等学科内容。前一半为人文国学 ,后一半当称“自然国学”。184 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屡遭列强凌辱 ,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人对国家失去信心 ,民族虚无…  相似文献   

12.
以赛促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教学策略。“国学经典”教学与比赛有效结合可以起到整合碎片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国学经典读、写、说、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的作用。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包含制定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规划、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实施、持续改进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三环节。反思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教师需坚持学生中心原则,改进赛前指导,完善以赛促学的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何成东 《成才之路》2020,(10):79-80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展语文教学可以进行国学经典的渗透,既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遵循生动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运用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细节教学法充分渗透国学经典,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孔祥渊 《中国教师》2013,(21):34-36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吕劲蓓 《文教资料》2012,(29):176-177
本篇文章将从“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普及国学知识?”、“国学知识普及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四个方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学知识的普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初,南社成员对国学有深刻的兴趣,也发展出很多论述。南社人关于国学的争论意见,分歧中有交叉,共同中有差异,也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况。在不同的南社人那里,“国学”成为文化认知与实践行动的不同寄托,显示出多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今天重新讨论这些论述,是要在新的历史视野中去激活一代人所面对的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性”,尤其是重释他们的文化自觉背后的政治眭。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入民族优秀国学文化传统知识,并将此应用到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领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国学文化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对经典文化进行学习,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以适应未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要求,本文将对此展开相应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呈现。思政课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要学会“跨界”教学。将国学经典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实现塑造高尚人格、提升道德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国学热“可谓持续升温,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关注,面对这一热点问题,本文选取了国学的一个层面--文化国学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为阐述中心,从文化国学应与现代社会主旋吻合,文化国学应与大众文学勾兑,文化国学应与现代价值体系接轨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宏扬文化国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