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家视顾客为上帝.私立学校视学生为上帝.没听说视教师为上帝。而在一次北师大的校长培训活动中.有一个校长破天荒地说“视教师为上帝”。在学校.我们直接服务于学生.把着眼点也全放在学生身上了,似乎不理智地将教师放在“第二”的位置。曾有一段时间,学生只要出事,家长就告教师,告学校,也不看看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所以.我有同感.赞成“视教师为上帝”.因为教师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责任在校长,关键在教师。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发展的核一t2,竞争力在于教师: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的复兴要靠教育。  相似文献   

2.
要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正确处理好师生双边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觉得处理好这个关系的关键,就是作为教师的“我”要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顾客”,一切为“顾客”设想。只有千方百计地满足各种层次“顾客”的不同要求,“店老板”才具备“生意兴隆”的条件。“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中所应取的黄金位置。 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就是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使“上帝”满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几个位置上站稳脚根: 一、平等待“客”。这里说的平等是让学生都学有所得,不管其…  相似文献   

3.
严丽荣 《师道》2007,(2):14-14
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那是因为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对于校长来说,“教师是上帝”,则因为教师是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也是经营学校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产品是服务。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上帝”!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间接对象是家长、国家。家长和国家为教育服务“买单”,我们视家长为“上帝”、视国家为“上帝”是应该的。至于学生,虽然是服务的对象,但这是一个特殊的对象。我认为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家长被当做“上帝”了吗?现在,家长请教师吃饭,家长给教师送礼,家长给教师办事,这不仅是普遍的,而且也被人们认为是应该的。顾客是“上帝”,有顾客请营业员…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就是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这种“发掘”是教师正确引导和学生主观努力的完善结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由此,教师如不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只有构建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火花。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发展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正>"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这些年来已经深入人心,被人们普遍接受。顾客这个"上帝"有权利接受商家各种优质的服务,有权利享受"三包",不满意可以调货、换货。在看了学生"不满意",教师就要下讲台的案例后,我不禁开始思考,学生是否我们老师的"上帝"?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当"上帝"。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在教学中遵循教育的规律,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要一切为了学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华  梁伟 《湖南教育》2005,(11):34-35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特别对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社会权威,他们重视教师的程度,甚至超过对父母的重视。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自然更大。一、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就是自我概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心理学认为,个体只有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才会逐渐形成对自己的看法,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  相似文献   

8.
把教师视作学校的顾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习者的需求,更有甚者还提出了“学生和家长是我们的上帝”。但是,有多少管理者曾想过教师也是学校的顾客呢?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机构要有效运作的话,学校就必须激发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终达到让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满意的目的。那么学校首先得向教师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为其创造适合其成长的专业生活环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学生、家长是顾客,教师也是学校的顾客。这是一种新型的顾客观。  相似文献   

9.
沈晶 《现代语文》2009,(1):21-22
教师与学生分别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在学校生活中,对某一位教师的师生关系的评价,一般指的是教师与他所教的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而不是指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关系。合作教育学对师生关系有一个不错的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教育的面貌。”^[1]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位有新潮观点的校长,最近发现学校的师生关系如同餐厅里服务员与顾客的关系,特别是职业中专的师生关系和普通高中不同,更像饭馆、餐厅,教师是“服务员”,学生是“顾客”,所以应该和餐厅服务员那样打扮起来为学生服务,于是发起了一场“教师扮靓活动”:大力动员教师精心打扮,穿高跟鞋、染发上班的女教师大受表扬,特别鼓励教师穿时尚的衣服,亲自动员在群众中有影响的优秀教师带头扮靓。为了使扮靓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而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取消原有的,教师和学生一样,在学校里要穿校服,不能染发、穿高跟鞋等等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习者的需求,更有甚者还提出了“学生和家长是我们的上帝”。但是,有多少管理者曾想过教师也是学校的顾客呢?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机构要有效运作的话,学校就必须激发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最终达到让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满意的目的。那么学校首先得向教师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为其创造适合其成长的专业生活环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学生、家长是顾客,教师也是学校的顾客。这是一种新型的顾客观。一、新顾客观的内涵根据这种新顾客观,我们可以将“顾客”进行分级,如下表所示:教育的顾客这种顾…  相似文献   

12.
对商家来说,顾客是上帝;对报纸杂志来说,读者是上帝;而对一份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专业性刊物来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她的上帝。失去了他们的信赖,离开了他们的关心,没有了他们的支持.可以说,这份刊物连一天也很难生存下去,更遑论发展了。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用心为教改服务,以情与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一、在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要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工业社会封闭式教育中 ,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由于教育被定位为在学校这个“围墙”内 ,由知识的拥有者和惟一源泉——教师向知识的需求者——学生输出知识的活动 ,教师就必然承担着把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 ,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  相似文献   

14.
展望新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学校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拉塞克和维迪努在《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一书中说:“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师生关系的重组,必须明确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师与学生的“权威———依存…  相似文献   

15.
新学年伊始,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引导自主学习研究”,重新审视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每一名学生每一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阿莫纳什维利语)。国内外大量的教育效果归因研究向我们揭示:一所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所培植的师生关系。为寻找理论上的依据,我反复学习和研究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鼓励…  相似文献   

16.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具有动力性的“人”的因素,师生关系如何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也始终是教育界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已有研究虽对师生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方面,都是对师生关系的应然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对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的实然状态缺乏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主要在教育领域中就师生关系谈师生关系,没有把师生关系放在社会背景中考察。教师、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理论上对师生关系的探讨及其倡导对学校教育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有没有改变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实际的教育行动,日常教学生…  相似文献   

17.
同学科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以为是的倾向更为严重,他们大多在中小学里就是比较“不老实”、“不听话”的。因此高职师生关系中,学生再也不可能是被动的角色,尽管他们的基础相对较差,但久处“逆境”使他们自尊心特强、特敏感,在学习活动中强烈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为了使学生成为有较高素质,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强化“教育服务”观念是我们每一位高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重视的问题。 商业行业中讲“顾客是上帝”,在教育业中,我们也应该讲“学生是上帝”。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  相似文献   

18.
苏友范 《教育艺术》2006,(11):23-24
创建和谐语文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一、给学生以“上帝”的礼遇人们都知晓“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界名言,这里我斗胆仿他一句——学生是上帝!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学校是培育人力资源的企业,学生就是特殊的资源与产品——这已是教育教学界仁人志士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的中国教育,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年初.中国政法大学发生“杨帆门”事件,上课的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接着.汶川大地震后,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一则帖子,不但为他本人赢得“范跑跑”的“美誉”.还引发一场全国媒体全面参与的“师德”讨论,以至于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而从9月教师节以来,接连发生的多起弑师案又把师生关系推倒风口浪尖,新近发生的一起初中学生被学校开除两年之后回学校杀死一名教师事件,更让不少教师感慨师生关系“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20.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源的相对紧张,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既然是服务,有些家长就把市场上的那套观念迁移到教育上来了,误认为:家长、孩子是服务的接受者,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学校服务不到位就应该受到惩罚。家长们渐渐变得“好难相处”,个别家长为了一点小事就进入校园恣意闹事、打学生、打教师,甚至出现校长、老师死伤于家长之手的悲剧。面对“难相处的家长”,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希望朋友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我们怎样面对“上帝”——与家长相处一席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