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对文学产生了污染。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应该是人类全景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因成功的生态表达而熠熠生辉。生态表达充分表现了自然的美,而这种自然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自然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文学的生态表达是一种本质的需要。文学要创造艺术美,需要从自然生态中寻求美。生态表达是文学恒久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中,人可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使自然美成为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美(明月)和作者自己交融契合,达到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山水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山水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时,才逐渐形成。自然山水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审美对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经感受并认识到自然山水的美即在于美的自然山水本身,于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眷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和时代风气,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画(以及山水诗)开始出现并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与人相分离的自然美的自在存在,是与人的当下生命活动无关的抽象的"纯粹存在";我们取消自然美作为自在存在者的地位,恢复自然美作为人类历史性现象和作为时间性的审美此在.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其内涵和特质在不同的审美此在中并非既定的,而是随机的、可塑的.由于意向作用,使自然美处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边缘.自由想象照亮了沉寂中的自然物,使其在各种时间性的审美此在中呈现不同特质的美.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就是自然领域的美。无论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花香鸟语、彩虹落霞等自然风光,还是烟波浩森的太湖洞庭,巍巍耸立的三山五岳等游览胜地,都属于自然美的范围。高尔基说:“在环绕着我们并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只有当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大自然时,只有当人类开始从自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成为大自然的主宰时,自然界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所以说,自然界之所以美,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自然美育与社会美育、艺术美育相比,自有其独特性。否则,自然美育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依据。人在自然审美过程中,受益于自然美。人从自然美中,获得种种滋养,这种种滋养被人的心灵吸收,融化于人的心灵,成为构成人的心灵的一种新基质,人的精神结构图式也因此而得到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造。总之,自然美是影响人、促使人的精神世界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就是说,自然审美可以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现在要讨论的是:在自然美育的进行过程中,自然审美所发挥出来的育人功能是否都在同一种水准线上?我们认为自然审美的功能大  相似文献   

7.
康德主张"审美不涉利害",并由此对自然美的形式、内容作出了相应的阐释。庄子则提倡以"无为"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美,进而崇尚自然万物的本然状态。二者均强调自然美排除一切人工雕琢和矫情伪饰,顺乎自然事物和人类的自由本性。同时,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形式上,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合目的性"的主观形式,庄子眼中的自然美则无处不在,是超越形式的存在,具有"无目的性"的无限形式;(2)内容上,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美是"有为"发展的,而庄子意识中的自然美是一种"无为"存在。  相似文献   

8.
<云间雪崩>展示的是帕米尔高原上人、动物、自然植被等生态链条生存的一幅幅图景,表达的是自然生态的一种秩序,也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秩序.审美,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秩序与和谐.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存在着取之不竭的美,而自然的美又是最原始、最本质的美,因此文学向自然寻求美,从自然中选择审美对象是文学创造艺术美的必须.  相似文献   

9.
美是生成的。自然美的原因在于自然物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的自由生命,自然美是自然对象的自然韵律与审美主体人的内在生命韵律相契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身生产与审美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人的自身生产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一切.研究人类的审美和艺术不能忽视人的自身生产的本体论意义和功能.人的自身生产不同于动物的种的繁衍,具有人类社会性,实践自由性,审美超越性.人的自身生产的社会性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民族性,阶级性,个体性;人的自身生产的实践自由性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统一;人的自身生产的审美超越性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个别与一般相统一,偶然与必然相统一,概念与形象相统一.人的自身生产是审美和艺术的最切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文学风格生成规律浅探刘双贵一、对文学风格作为一种文学生态现象的考察文学风格首先是一种人类审美流程中特有的现象。人类的审美对象之成为对象,主要与人们的审美期待有关。而文学风格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审美对象,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读者审美期待需求而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12.
苗旭娟 《文教资料》2008,(14):55-56
老子,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他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自然".老子用水做比喻来作为"自然"的具化,从而形象地阐发其抽象之"道",可以让人从对自然界事物的直观感悟来体验到这种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3.
层次美试探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层次的,所以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美,以及对自然美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结果——艺术美也是有层次的。层次美在现实美和艺术美当中普遍存在。从层次美的视角研究美,将引领我们进入审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素质教育》)初中语教材选用了许多山水美及诗词,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大自然的如诗如画、秀丽多姿。阅读这些诗,如人在画中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是人类审美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自然美的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描写的课文比较多,从美学的角度来探索自然美的形态、特征和价值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自然美的形态包括未经人类社会实践改造的自然美和经过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加工的自然美。自然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性、形态变化多样、侧重形式美;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了解自然、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有可供审美的对象.我们通常把它们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先谈自然美.什么是自然美?在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有过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完全统一.我们认为,大自然是存在着客观美的,而这种美又是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及其成果分不开的.自然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绿色的田野,葱郁的人工森林,静如平镜的水库,优美奇妙、别有洞天的苏州园林,经过驯养并能演出的动物等等.这些自然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给人们带来美感.它们实际上是"人化的自然",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一种是没有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日月星辰、暴风骤雨、雷霆闪电、飞雪寒霜、草地雪山、大海  相似文献   

17.
人们认识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人以自然界为食粮,将其作为意识的一部分与艺术的对象,在情感和意识中复现人自身,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艺术创作也是在了解自然、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倾注个人感情。用“美”的思维去生活,对“自然美”的进一步探索与发现,将是人们生活中乐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模式的;从主客一体的文化模式出发,必然强调研究自然美要面对自然审美本身;自然美源于人的情性与对象形式的异质同构,即一种内在的同一或契合,人对自然的欣赏与对艺术的欣赏是并不相同的;人对自然的美感可以借用中国古代"神"这个概念来描述,还可以把人对自然的美感分为"神妙"、"神奇"、"神秘"三个层次或境界。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主体性建设,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对象是现实的人,是人把人作为自己建设的对象,它包括自己把别人把自己作为建设对象这二种情况。人把自身作为建设对象标志着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深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类历史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创造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这个发展、进步过程中,人是社会的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是历史的有目的的创造者,他以主人的身份来审视和改变着他周围的一切(自然界、社会、人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另一方面,人又是一个与其主体性相伴随的客体,或  相似文献   

20.
钟武伟 《湖南教育》2005,(24):18-18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二者密不可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审美教育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新教材中编入的文学作品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一、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新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