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原则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与实践发展、把握历史主动的智慧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守正”,体现在了诸多方面,从大历史出发牢固坚守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基础上坚持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深刻诠释与典型示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典型示范,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深远变革。守正创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鲜明品格,也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赋予唯物史观以新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的表现形态——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主要有:明确定位唯物主义的新主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确立了新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框架,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时代转变;坚持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论,实现了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态度,是其最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的实质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以新的理论观点解决新时代实践提出的问题,指导实践。守正创新的突出贡献是,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世界历史理论等基本理论的认识,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时代内涵。守正创新的重要经验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指导下守正创新,在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以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守正创新,在借鉴历史经验、批判错误思潮中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深刻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充分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伟力。  相似文献   

4.
“甲申对”、“窑洞对”和“赶考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事关生死存亡的三次重要对话,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生动力。回顾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党史“三对”为第一个答案提供了历史契机、为第二个答案提供了历史借鉴。在“两个答案”深化发展中,党史“三对”不仅鲜明指出了“两个答案”的内在统一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实现党长期执政的根本目标导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政治原则,而且深刻彰显出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和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应强 《教育研究》2023,(9):108-126
对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现代化而言,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采取何种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中国之所以能开创高等教育现代化新赛道和新范例,走出一条高等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方法论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确立高等教育现代化观;坚持问题导向,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中守正创新;坚持自立自信,以制度优势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方法论创新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坚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既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机制,又是党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保障。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树立党和国家监督的价值坐标,以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坚持自信自立,筑牢党和国家监督的立场根基,在正风反腐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党和国家监督的内在动力,在“变”与“不变”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党和国家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依规治党和依法治权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党和国家监督的思想方法,推进各监督主体有效配合、相互贯通,同向发力;坚持胸怀天下,强化党和国家监督的使命担当,为国际反腐败正义事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当代唯物史观研究的基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当代唯物史观的研究,应以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最广大人民,作为研究的基点,而不能抛开这个基点;研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原则,而不能背离这个原则。研究应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基础,而不能脱离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新和新归结,化现象的新视角,人民群众利益的新提升,唯物史观总体的新的把握。“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三个代表”的主题就是唯物史观的主题;“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唯物史观三个基本范畴或三个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做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高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六个必须坚持”融入思政课教学,助推学生成长,不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物质生产实践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力量源泉,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坚持“三个代表”,就必须全面建设“三个文明”,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1.
吴舸  王昕  邓磊 《江苏高教》2024,(1):108-116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转型联袂而至,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序列的民办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现实,民办高校亟须突破传统办学的窠臼,从守正与颠覆两个角度寻求创新和突破。一方面,民办高校应遵循历时性发展路向,守护高等教育的公共价值与社会属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现实条件,以颠覆式创新理论为指导发挥自组织的主体特性。着眼于办学路向、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等维度,沿着“守正-创新”双向逻辑主线寻求突破,以推动创新型民办高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和“源”,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神”和“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创新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探究的实践课题。为此,要做到坚持课程标准与守正创新相结合、坚持讲好故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全员德育与家校共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一切的唯心史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4.
“守正”即保持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特色 ,就是具有适应全国电大教学与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具有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技术手段 ,具有适应各类学习者的教学媒体 ,以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特色与优势是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 ,是创新的根。在“守正”的基础上 ,如何坚持创新 ,这是当前电大远程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坚持“守正”创新 ,首先要树立远程教育新观念。这是因为 ,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要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 ,更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作为电大远程…  相似文献   

15.
“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高中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高中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既要增强学生自信,又要增强教师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守住思政课的“根”,又要创新思政课的形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敏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大单元、跨学科、一体化教学;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宽国际视野,以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方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觉;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三大文化资源”、贡献“两大价值理念”方面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从道路自强、理论自强、制度自强、社会文明基础自强、对外传播自强等方面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只有守正创新,才能更好担当起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历史使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引向现实: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守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超越。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的历史经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关切出发,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逻辑,是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带有社会主义鲜明底色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取得独立的国家政权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快速发展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深化期。在方法论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十分鲜明,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任以天下之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舍生取义”——坚持气节情操、无私无畏的殉道精神;“圣人与我同类”——强烈的追求个体人格价值独立性、主动性的自我意识。这一鲜明的形象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仍然具有新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