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艾瑛 《师道》2012,(9):61-62
博文师生一起走过青春学生们离开校园,离开我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有了充沛的时间,可以把过往365天里与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盘点一下了。当我翻阅我的一些文字时,师生间的一个个故事历历在目,仿佛一首首歌在我的心头时时响起,这让我回想到刚走过的青春燃烧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爱的回报     
赵德民 《江西教育》2004,(13):93-93
这些天.感情的潮水,一直在我胸中放纵地奔流。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教了不到一个学期的初二(七)班的学生们,得知我因故要离开学校告别讲坛时,顿时如同炸窝的蜂群,围着我难舍难分,我走到哪里,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便尾随到哪里。我已记不清是多少次被推着、搡着、簇拥着回到教室里。“老师你不能走!”学生们喊着。他们有的站着抽泣,有的伏在桌子上哭。我手里.攥满了学生们塞来的一张又一张的“挽留信”。背  相似文献   

3.
爱的回报     
这些天,感情的潮水,一直在我胸中放纵地奔流。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教了不到一个学期的初二(七)班的学生们,得知我因故要离开学校告别讲坛时,顿时如同炸窝的蜂群,围着我难舍难分,我走到哪里,这些可爱的学生们便尾随到哪里。我已记不清是多少次被推着、搡着、簇拥着回到教室里。“老师你不能走!”学生们喊着。他们有的站着抽泣,有的伏在桌子上哭。我手里,攥满了学生们塞来的一张又一张的“挽留信”。背后,是满满一黑板学生们写下的挽留签名……我和学生们一分钟一分钟地在教室里诉说着,惜别的泪水从心底汩汩涌出……其实,我也舍不得离开这群可爱…  相似文献   

4.
高玉元 《教师博览》2009,(10):26-27
李国民是我读小学时的一位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是村里的一个反面典型。过激的人甚至不屑喊他的名字,而是直接喊李叛徒。当年,李国民背着行李离开学校的时候,没一个人送行。大人们见了远远躲开,生怕被传染似的,很多他教过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也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5.
李明海 《师道》2014,(3):55-57
我师范毕业后,在乡村小学教过八年书;之后离开讲台,又是七八年:2003年举家南下,重登讲台。那时我女儿刚读一年级——从那以后,在不同的校园里,跟她一起.跟我几届的学生们,共同度过了九年的校园时光。  相似文献   

6.
包庇     
十五岁那年秋天,我在远离家乡的一座陌生的城市里上学。这是一所重点中学,实行住宿制,学生们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感到诸多不适。我特别不习惯学校近乎军事化的作息制度,尤其让我头疼的就数出早操了。每天早上六点半,那个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高音喇叭就开始播放那首据说好几年都没有变换过的音乐。那声音灌入耳朵里,就像爬进了一条毛毛虫。学生们纷纷抗议,要求更换这首烦死人的曲子。校方回答:这是多年验证过的最好的音乐,之所以选中了它,就是因为它能起到让人一听就不想睡觉的作用。这可是医治那些“懒觉大王”的…  相似文献   

7.
表扬的魅力     
刚刚送走了毕业班.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面对笑容灿烂的孩子们.我充满了工作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学生们很快适应了我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每天.我和学生们都在快乐中度过。可刚过两周,一件棘手的事与我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8.
很多年以前,我在一个贫困山区的中学做代课教师。一个周末,学生们都回去了.老师们也纷纷回各自的家去了,学校里就只剩我一个人。时间已近黄昏.我一个人在学校的操场上踱来踱去。  相似文献   

9.
杭州崇文实验小学,地处钱塘江畔.四周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走进校园.在校舍环绕的中间是偌大一个田径场,在上下课的交替时间里,可见学生们举着“班牌”错落行进.或许是为了突现某一种校园文化,突现学生行之有序的习惯养成吧!有时学生也会调皮的离开队伍,老师也会严禁违纪.加以约束……愕然间,我顿时有了一种亲近感.记得有位名人曾说.“教育本来就有约柬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又是一年中考时,一批一批的学子们从学校离开,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离别的忧伤,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带着老师们深深的祝福。我站在校门口,与学生们微笑道别。再见,孩子们,愿你们将来的人生一帆风顺!然而,随着学生们的离开,我的思绪并没有平静。工作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及政教岗位上已多年,按理说,我所有的情绪早已被岁月冲淡、抚平,然而,每一届的离开,都会让我在脑海中翻腾出这些学生的过往,或好或坏,或喜或忧,一幕一幕,让我心中五味  相似文献   

11.
马达 《留学生》2009,(4):50-50
3年前,我离开生我养我20多年的祖国.来到传统又现代的英国,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涯。刚到英国时,衣食住行都不习惯.感觉处在一个“颠倒”的世界,半年之后,才适应过来。现在,我将当时的情形写出来,希望能给准备留英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以便早日适应异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参加工作已经七年,看到这一届高三的学生们,又将悄然离开老师和母校,我心中不禁有一点惆怅,因为这几年的愉快相处,让我自私地不愿他们离开。但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他们在一天天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这里,我祝愿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放飞理想。  相似文献   

13.
摇曳的爱     
我曾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离别。 几乎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知道我和我的姐姐们会在某一天,乘风出行,离开妈妈,离开熟悉的地方,离开所认识的一切,飞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去。 这个消息是从一只殷勤的蝴蝶那里听说的。 那时我刚刚长大,姐姐们一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因为我才耽搁了一些时间,而妈妈则一直在为我们赶制出席夏日盛宴的花冠和礼服。  相似文献   

14.
屈指算来,离开三尺讲台已经13个年头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3年前的那个夏日的上午。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是那个学期的最后一次上课,也是我永远告别讲台、告别教学生涯的日子。那年头,教师这碗饭还很不被社会所看重。在三尺讲台上,我压抑着心头的酸楚,宣布了我将要离开讲台,永远和我的学生分别的消息。学生们先是一怔,紧接着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掌声。我先是感动,紧接着便涌上了一股难言的悲凉。我的学生们,你们是纯真的,无私的,你们对社会职业及其价值的判断,具有“晴雨表”的作用。而我,在当不当教师以及何去何从的…  相似文献   

15.
岁月荏苒.眼看着一个个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师们依依不舍地离去.猛然间想到自己也即将要离开这朝夕相处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感到是那么迷惘与惆怅。我感叹时间的短暂,岁月的无情。啊!漫长的三十多年,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6.
“董老师.感谢您这两年来对我们的辛勤教育.我们祝您万事如意,笑口常开!”当看到学生们举着写有这段话的大纸牌,并在动情地歌唱时,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多可受的孩子,一想到他们马上就要毕业离开母校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立刻在我心里翻腾……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毕业时的联欢演出.  相似文献   

17.
绘丹 《教育与职业》2004,(22):41-41
我和公司的同事们很喜欢公司的副总裁赵先生,他风趣、睿智,几年来引领着我们在商海中搏击翱翔。在一个星期五,我们突然得到一个惊异的消息:赵副总要离开公司另谋高就了。周末,我和同事们为赵副总举办了一个小型送行晚餐会。  相似文献   

18.
语文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小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作文难写。教师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作文难教。但是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压轴戏,搞好写作训练,毫无退路可言。毕竟写作是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很多学生提到写作就头痛,不是言之无物.就是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出来语无伦次,言之无序,千言万语无从下笔,写作成了学生们的折磨,就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19.
黄建新 《班主任》2010,(3):57-57
又一届学生要毕业了,我让每个学生写写自己离开母校之前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学生们写的几乎都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和眷念之意,看着孩子们一句句炽热的话语,我的脸上不禁露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20.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1S):34-35
记得有两句歌词,一句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爱上你”.另外一句则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离开你”。这两句歌词都有感人之处.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真理:作为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要离开一个人。不过.这两句歌词也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理由永远不是别人能够给的.理由只能是自己产生的。在很多时候,[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