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帅志强 《东南传播》2013,(1):100-102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与话语互动有密切的联系。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增进政民沟通效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加速社会信息传播、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政务微博的问政执政、汇聚民意、服务民生等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政务微博要更好地实现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应该建立工作流程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系统联动机制、政民互动机制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闵生 《民生周刊》2020,(2):62-63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 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府机构微博已经达到13. 9万个。公众通过微博对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发表意见,对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诉求,在微博上形成广泛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的理论奠基人乌尔里希·贝克和吉登斯认为,社会巨变所带来的现代性将社会风险大大放大。现代性亦指新的网络环境。网络提高了信息传达的便捷性,同时也增加了由信息混乱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政务微博的出现为政府舆论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强政务微博建设,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共识。本文通过相应案例,分析政务微博目前运行状况,探讨提升政务微博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才仅仅2年的时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网络舆情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监测:在2010年,刚刚成长了不到1年的微博已经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按照相关的数据推演,2011年微博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的传播平台,一定能成为影响力排位的第二,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博自媒体的盛行,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微博的虚拟世界,而是正在向现实世界扩散,对现实世界中公权力的运行、社会理念的建构起到了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在公共事件舆论中意见领袖的社会影响包括影响公共决策、重塑社会精神和放大网络暴力三个方面。意见领袖主导的微博舆论为公众提供了深度政治参与的场域,在扩大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勇  程前 《东南传播》2012,(12):48-51
微博在我国互联网上出现以后,关注公民社会的学者发现,微博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可否认,微博的出现的确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对公民社会的建设方面,微博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我国的特定政治体制环境下,不管是从公民社会构建的制度环境还是从微博技术自身的发展层面来看,微博对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等方面都存在阻碍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7.
转型中的中国已经迎来了"风险社会",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便说明这一点。微博在浏览新闻、表达诉求、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深化,因而政务微博己然成为政府部门和官员抢占信息高地、争取舆论认同和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渠道。在风险社会中,政务微博是政府风险管理的新措施;在风险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务微博践行政府风险管理的理念;政...  相似文献   

8.
李鼎香 《大观周刊》2011,(42):51-52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媒,它不仅仅是一种传媒工具存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执政党创新社会管理的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引导和加强“微博问政”的政治参与,加大与人民的沟通成为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微博在全球迅速崛起并发展迅猛,我国公共图书馆积极引进和利用微博开展服务。文章从轰动社会的"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谈起,说明微博力量的强大,并分析了微博在公共图书馆中的社会效用,主要表现在:公共图书馆借力微博扩大社会影响;改善社会服务内容与方式;实现社会公众舆情监测以及打造新型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当网络媒体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并使用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微博,更是如今大众媒体时代变化迅速的社会需求,根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4.85亿,微博注册账户超过3亿。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媒介已经被好多行业引用,特别是政府机构大量用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故2011年也因此被定义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当然这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天地》2011,(8):4-6
从江苏溧阳某局长“微博开房”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诸多热点事件在微博上酝酿、发酵。在中国,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到新的社会公器,微博已经悄然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7·23”动车追尾事件爆发后,人们越发相信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作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微博正全面参与并影响着现实世界,其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个体事件,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微博或将直接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  相似文献   

12.
正借助手机的移动性与网络的自媒体性双重结合,微博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并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个体的生活圈子,微博文化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最新产物。"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些人对微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对微博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所塑造的虚拟空间里,并且行为方式受到微博言论的强烈影响。鉴于此,可将微博文化定义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所从  相似文献   

13.
作为Web2.0技术与思想集中体现的全新产物,微博自登陆我国大陆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自2009年7月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网开放微博内测以来,大陆微博迎来发展的繁盛时期;另外一方面,建构公民社会的呼唤自上世纪80年代起便在学界发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进步,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然显现,但仍有待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陆微博特征和传播优势的分析,结合公民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探讨微博对于公民社会建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媒体,通过构建微博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基于模型的微博社会网络对现实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联结、结构洞、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郭雯 《新闻世界》2011,(6):94-95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6.
2009年被称为我国“微博元年”。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博事件层出不穷: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从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到腾讯与360大战事件。从唐骏“学历门”事件到周立波与网民对骂事件,从后宫优雅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从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到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民主政治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17.
赵彤 《记者摇篮》2012,(10):30-31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13亿,其中微博使用人数高达2.5亿,约占网民总数的48%。可以说,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微博赋予了公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纵观过去种种微博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对于公共社会议题的介入和参与能力已经越来越强。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舆论格局正逐渐被打破,微博开始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又一调动公众参与、引发社会思考、影响事件走向的新的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8.
微博是当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已经成为公益组织的重要集散地。微博社会公益传播因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但是名人是其中最受关注、最受争议的一部分用户群体。名人效应之下,以公益为主题的自媒体账号具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关注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可程度,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活动。但同时,也应注意名人的微博对社会公益活动传播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1)
微博在中国社会的强劲发展成为世界新媒体应用中一道独特的媒体政治景观,从微博到"微博中国",意味微博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微博通过重组公众,契合了社会管理的组织化需求,使得微博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有序化进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微博多元舆论话语场域的构建为其传播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微博内容的监管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强化微博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有效促进微博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微博信息和言论环境。同时,就如何强化微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