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语境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学界争执不休的话题之一。不同译者对诗歌语言、文体、风格以及文化思想内容的处理策略各不相同。由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翻译活动的可接受性与译文的充分性不可能完备,只能通过种种翻译策略实现译文语义功能的补偿。文章以语言、文体、文化这一译者最直观的三维译为链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长相思》一诗的两种接受性较高的英译进行了个案分析,对其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了译者可通过语言的移情策略,文体归化策略,文化交际策略来实现翻译效果补偿最优化的结论。其新颖之处在于,打破跨语境诗歌翻译中翻译技巧研究惯例的局限,着眼于译者译为的整体翻译策略研究,为跨语境诗歌翻译寻找新的上升空间,突出了翻译补偿策略对翻译活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译者本人对原语文化的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二是译者能否完整并准确地传达原语文化,使读者在领会译文的同时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本文旨在讨论文化缺省这一交际双方预设的情境认同如何在惯用语的翻译中得到补偿,以及如何补偿才能忠实原作同时兼顾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情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中国观众的喜爱,其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其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成分进行有效补偿,进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文本。  相似文献   

4.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对《大学》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马礼逊、马歇曼、林语堂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四个译本在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结构,句意传达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由于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他们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理雅各和马歇曼的译文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和马礼逊的译本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化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会对文化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文化空缺是译者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贝列洛莫夫的《论语》俄译本为例,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利用翻译补偿策略来消除文化空缺。  相似文献   

6.
情景喜剧幽默有其独特性,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项,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电影翻译,翻译时常常会造成文化缺省。同时,情景喜剧幽默不仅包括言语幽默,同样包含非言语幽默,比如演员的动作、道具以及背景音乐等。在翻译情景喜剧时,这些因素也要考虑进去。针对情景喜剧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补偿缺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彼得· 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文化意象的英译. 杨译和霍译对形而下之"器"的物质文化到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文化做了不同的处理. 杨译多运用语义翻译,霍译多采用交际翻译,但译者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以期翻译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论语》是国内外学者英译最多的典籍之一,在众多英译本中,蔡志忠的中英版《论语》漫画最为畅销.其原因在于蔡志忠以漫画形式将其中深奥的哲理明了化,即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诠释儒家思想.借助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理论,指出蔡志忠《论语》漫画中的图像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解释中国典籍外译的手段,从而引导我们对《论语》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