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上的石油燃料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生物质能源正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领域.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碳平衡、可储存性与替代性、储存量大、开发转化利用技术容易、与农林关系密切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的开发研究涉及到固化、液化、气化和直接燃烧等技术;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欠发达的甘肃陇东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量。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加之管理不善和开发进程缓慢,许多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积极探明陇东南地区农作物秸秆储量,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已成为甘肃陇东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陇东南主要农作物产量入手,按照国家通用谷草比及折标煤系数,测算了这一区域农作物秸秆储量,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提高农作物秸秆使用效率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源做为一种新型能源,在当今世界资源日益短缺、能源危机的情况下,越发显得重要。森工林区有丰富的生物质,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对我省森工林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对生物质的利用很重要.本文提出将红外加热应用于生物质热解反应.根据生物质及其热解过程中的大分子中间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确定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的红外吸收带,选择红外涂料.设计出基于红外加热的生物质热解反应器的炉体结构,应用AnsysFluent对炉体燃烧室进行燃烧数值模拟,确定了最佳温度场分布.  相似文献   

5.
选取乌昌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乌昌地区能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结论:1)能矿资源规模与供给系统指数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形成波谷; 2)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系统指数基本呈现上升趋势;3)环境压力与环境治理系统指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上升的特征;4)乌昌地区能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指数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受乌昌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影响,对能矿资源可持续能力影响最大的子系统为环境压力与环境治理系统.在各指标中,对能矿资源可持续能力影响较大的指标是能矿资源生产总量、水资源利用相关指标以及资源型产业的GDP和资源型产业固定投资比重等.  相似文献   

6.
对2001-2010年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其关联效应分析发现:1)新疆能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第二产业对能源产业的中间需求所占的比重最高;3)新疆能源产业主要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且具有"高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4)新疆能源产业对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强,对新疆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前因能源和环境问题,发展生物质洁净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陇东南地区植物生物质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植物生物质能的物质基础。尽管陇东南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市场化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但开发引进、推广应用植物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还是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秸秆——肥料——种植"、"秸秆——饲料——种植"、"秸秆——沼气——种植"、"秸秆——食用菌——养殖"等四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循环农业中的多重效益,提出了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疆2000-2010年电力能源结构区位熵和偏离份额的分析,揭示新疆电力结构近11年变化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 2000-2010年间新疆火力、水力及新能源发电区位熵都呈"V"字型发展,以新能源发电最为突出,专业化优势逐渐显现. 新能源发电处于西部一极的中心位置,在全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程度. 新疆以火力为主的电力结构竞争力较强,电力结构的优化和发电总量的增加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体育教育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旨在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