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5,(31):14-15
情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语言学习和语言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上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情境教学以“情境”作为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人点,从广义来说,“情境”是教学双方所持有的主观心理因素——认知、情境、意志、行为、个性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从语文教学之狭义而言,它是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为纬,  相似文献   

3.
创设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 ,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环境。情境教学以“情”为经 ,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上 ;以“境”为纬 ,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 ,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袁怀连 《课外阅读》2011,(11):331-331
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创设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它将以往教学中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作为语文教学架构的要件,把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价值观等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涂择。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用理念的中学语文“情境学习”,要从学习者需要出发,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语用技能为要,以语文素养为本,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开,真实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涵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此,语文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需合理“矮化”,尽力截取真实生活情境,并充分接纳时代变迁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相似文献   

10.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华师大教授杨再隋也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功能教学”是我省一项新鲜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它是指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基本功能,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从言语的交际功能角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操练;教学过程,就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指导学生方法的过程;“功能教学”紧紧围绕语言功能进行教学改革,力求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内容丰富性、课堂教学生性、教学评价综合性;”以“功能教学”为主线,达到“教学设计情境化、教学环节功能化、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旨在嫁接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去除“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屏障,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情境真实性、任务有效性、读写实践性三个角度,建构相对完善的读写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就如同把鸟关在笼子里。"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陶行知还曾强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语文教学的外延应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语文实践的情境与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马云 《教师》2012,(27):73-7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熔于一炉。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依据教材、拓宽教材,积极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将课堂融人生活,用生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一、依据教材,创设生活化课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总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密切联系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1.借助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5.
王洪波 《考试周刊》2012,(90):33-3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里强调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互动性,学生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加强“互动”。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训练欲望创设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以图设境、以音设境、以物设境、以演设境、以事设境、以文设境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事设境和以文设境:1.以事设境。就是以生活实事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生…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在本堂课设计时,我努力尝试着把“享受语文,快乐语文”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要努力再现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的情韵,还语言以生命。让学生伴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抒情。  相似文献   

18.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本文试从分析教学中遏到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让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总结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开展实践活动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并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优化交际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和需求,凸现交际作用;其次,要增强“交际角色”的意识,促进互动交流,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地得到锻炼、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典型个例的启示作用,体现语言提炼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