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人体平衡机能增龄性变化特点,探索建立新的平衡机能评价体系。研究对象:330名5~60岁城市健康市民。测试样本年龄段的划分除15—17岁和18~25岁各为一个年龄段外,其他均为每5岁一个年龄段,共11个年龄组,每组30人(男女各15人)。研究方法:使用Tetrax平衡仪、闭眼单腿站立测试仪和平衡木测试受试者的平衡机能,运用权值因子判断表法、标准T分法和加权平均型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受试者的平衡机能,并采用离差评价法制定平衡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结果:平衡机能指标在05~09岁至10~14岁组增长明显,在18~25岁至46~50岁呈波动衰减趋势,在51~55之后衰减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能较客观而系统地评价人体的平衡机能;在平衡机能增长敏感期和衰减明显期进行干预可更为有效地提高或改善人体平衡机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45~60岁中年男性肌肉力量的增龄性变化的规律,以及最大肌肉力量及爆发力随年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等长肌肉收缩功能检测系统,对总共240名45~60岁中年男性进行肌肉力量等长肌力测试,包括左右肘关节、左右膝关节屈伸最大肌力及爆发力的测试,同时采集肢体形态指标(包含体质量、瘦体质量、上臂及大腿围度)的数据信息。对每一年龄段受试者采集到的肌肉力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相对应年龄段受试者肌肉力量及身体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岁以上中年男性左右肘、膝关节屈伸肌肌肉力量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肌肉爆发力下降趋势最明显。对45~60岁中年男性上、下肢最大肌力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围度等身体形态指标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45~60岁中年男性左右肘、膝关节屈伸最大肌力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性。结论 45~60岁中年男性肌肉力量、耐力及爆发力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性;与体质量、去脂体质量、上下肢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特征及增龄变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352名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78.8±5.9)岁,按年龄分为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采用Rikli制定的功能性体适能测试指标和我国国民体质测试老年组部分测试指标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女性BMI均值高于男性,柔韧适能好于男性,男性肌力适能、心肺适能、平衡能力好于女性;不同年龄组高龄老人BMI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其余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比较,柔韧适能、肌力适能、心肺适能变化率最大,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比较,平衡能力变化率最大,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80~84岁组的高龄老人下降速度最快,采用美国功能性体适能常模标准进行评价,我国同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水平低于常模推荐量。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经过8周实验后对反映青少年平衡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探寻核心肌力、平衡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平衡能力与核心肌力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江苏省部分中青年男性干部BMI与血管机能的年龄特征和相关性,探讨适宜的运动干预对策。方法:采用日本福田VS-1000动脉硬化检测仪测试受试者的血管机能,分析受试者血压、血管弹性程度和阻塞程度等指标的年龄特征,探讨BMI与各项血管机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江苏省中青年男性干部的BMI、血压、血管弹性程度和阻塞程度等指标机能均呈现增龄衰减趋势;(2)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管堵塞程度与BMI的相关性显著(P0.01),表明肥胖与血管机能相关性显著。结论:江苏省中青年男性干部血管机能健康状况欠佳,各年龄组应通过适宜的有氧运动干预改善机体心血管机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体育院校女大学生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干预后的追踪测试与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了解其核心力量变化的特点、规律,探寻稳定与非稳定对核心力量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体育学院2011级平均年龄为20岁,参与体育锻炼年限为5±1年的女大学生45名,随机分为A、B、C三组,除均参加正常术科课锻炼外,A、B两组还要分别参加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1h的非稳定与稳定核心力量训练的干预,C组为对照组不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干预。8周训练干预结束后,三组均继续参加正常术科课的锻炼。本实验采用"智能核心肌力诊疗系统"等多种仪器,进行5次追踪测试受试者不同阶段核心肌力、人体平衡能力等方面的多项指标。用SPSS16.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别进行三组不同阶段数据对比;不同阶段数据变化量组间对比。结果:(1)采用核心力量训练干预的受试者比未干预核心力量训练的对照组在核心区等长肌力有显著性差异;(2)在停止训练后,采用非稳定核心力量训练干预组核心等长肌力的下降趋势相比采用稳定核心力量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与建议:(1)稳定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核心区等长肌力;(2)非稳定核心力量训练对延缓核心区等长肌力下降有一定帮助;(3)非稳定核心力量训练难度较大,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提高肌力的效果。建议在体育院校女大学生体能训练中适当增加核心力量训练,尤其是非稳定形式的核心力量训练,以帮助增强核心区力量素质,为今后顺利完成专选课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7.
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两座城市,北京与澳门两地居民的体质状况一直为我国政府所高度关注.自澳门回归后,对京、澳两地3~69岁全年龄段居民的体质状况做首次对比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北京居民身体形态总体水平高于澳门;2)北京居民的相对肺活量水平低于澳门;3)北京幼儿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均高于澳门.但北京4~6岁男女幼儿由增龄引起的上肢力量、速度和灵敏素质的增长幅度小于澳门;4)北京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澳门,两地各指标均值的变化幅度基本保持一致;5)除反应能力、相对力量和老年期的平衡素质外,北京成、老年居民的绝对力量、柔韧素质在多数年龄组均高于澳门.但北京中老年居民因不同年代出生人群平衡能力的长期发育变化幅度及增龄引起的平衡能力退行性降幅程度均明显快于澳门.北京40岁以上成、老年居民腹部或内脏的脂肪堆积现象较澳门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女性骨密度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入选的27名受试者按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35~49岁)和绝经组(50~65岁),组内随机分为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振动训练组进行频率35Hz,振幅2mm,3次/周,10min/次,共8周全身振动干预。8周后,观察两组L2-L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平衡能力变化。结果:1训练组腰椎L2-L4BMD和股骨颈BMD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在0.83%~3.83%,其中50~65岁组股骨颈BMD提升最为明显;而对照组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个部位BMD,35~49岁组高于50~65岁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2训练组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和抗骨折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下肢肌力提高最为明显,35~49岁组下肢肌力提升36%,50~65岁组提升16%,存在显著性差异。3训练组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和综合平衡能力显著提高,对照组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1全身振动干预,对抗女性骨量流失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提高腰椎与股骨的BMD。且对股骨BMD的改善更为显著。2适宜的振动刺激不仅适用于改善骨量丢失的绝经后妇女,同样适用于骨量正常的健康年轻女性。3全身振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女性下肢肌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提升股骨颈抗骨折能力。且对年轻女性的刺激效果更为明显。4全身振动训练对改善女性前庭系统效果显著,进而提升综合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城镇居民骨骼肌含量和骨骼肌力量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在济南、西安、成都、广州4个城市中抽取1 013名3~69岁的我国城镇居民(男468人,女545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测试方法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握力等体质指标;采用双能X光全身骨密度仪(DEXA)测试受试者的全身骨骼肌含量和上、下肢骨骼肌含量;选用运动功能分析仪MES01S20测试受试者的下蹲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年龄组间差异.结果与结论:1)我国城镇居民的骨骼肌含量在3~19岁期间,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快速增长.男性与女性均在20~24岁左右达到峰值,其后骨骼肌含量呈逐渐缓慢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2)我国城镇居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握力和下蹲力都迅速提高,均在30~40岁左右达到峰值.握力达到峰值过后,出现比较平缓的小幅下降;下蹲力在达到峰值后,也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较握力明显;3)骨骼肌含量的下降和单位数量骨骼肌产生力量的水平下降共同作用引起了骨骼肌力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增龄性肌力流失的规律特征。方法:以85名中老年女性为实验组,按年龄分为3个年龄组,以29名青年女性为对照组,运用全身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全身肌肉质量,下肢髋、膝、踝关节屈伸等长与60°/s的等速肌力测试。结论:50年龄段的中年女性已表现出明显的肌肉质量流失、且在70岁前仍表现为以下肢肌肉质量流失为主的局部性特征。中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流失的增龄性特征表现为髋关节的肌肉力量流失最早表现,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呈现快速流失的“拐点”约在60岁年龄段,且有肌肉的动态收缩力量的流失先于等长收缩力量的年龄特征。下肢三关节等长收缩力量流失呈现“髋-膝-踝”模式,60°/s的等速力量约在60岁后呈现“膝-踝-髋”模式。结论:老年女性膝关节屈肌较之伸肌可能有着更高的肌力流失速率。肌肉质量与力量流失的关系方面表现出力量流失先于质量流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特尔菲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运用帕累托分析、目标挑战模型等对我国9~10岁优秀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力量素质的训练水平进行评价与诊断。结果表明:(1)9岁组上肢力量、躯干力量与下肢专项爆发力发展参差不齐,上肢慢用性拉引力量与腰腹快速屈伸力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10岁组上肢与躯干综合力量素质得到全面协调训练,但下肢爆发力良莠不齐,整体水平欠佳。(2)训练周期内容安排上,两个年龄组均应重点发展上肢支撑与拉引力量素质,且9岁组还应突出发展上肢快速推撑与屈伸力量素质;(3)发展目标上,下一阶段两个年龄组都应加强下肢爆发力和躯干专项力量的科学训练,且10岁组还应重点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和上肢支撑力量的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1995年、2000年、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浙江省19-22岁汉族男、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0年浙江省城乡女大学生速度素质出现明显提高,但2000-2005年乡村女生速度素质却出现明显下降。城乡男大学生上肢力量呈逐年下降,城乡男女大学生下肢力量和弹跳力,以及城市女生腰腹部力量1995-2000年均出现明显提高,但2000-2005年呈明显下降的变化趋势。1995-2000年城乡男女大学生柔韧素质出现明显下降,2000-2005年却明显提高的变化趋势。城乡男女大学生耐力素质总体出现下降趋势,且乡村男生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2014年南昌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和探讨了南昌市幼儿身体素质的现状和特点,并和2010年南昌市相关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对南昌市3~6岁幼儿来说,男幼儿的力量素质、速度灵敏素质、协调素质要好于女幼儿,女幼儿的柔韧素质要好于男幼儿;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敏感变化期都出现在3~5岁年龄段,力量、协调素质变化幅度要明显高于其他身体素质;女幼儿的下肢力量、协调能力和男幼儿的速度灵敏素质、协调能力都是城镇优于乡村,女幼儿的柔韧素质和男幼儿的上肢力量、柔韧素质则是乡村优于城镇;和2010年南昌市相关监测数据相比,总体上2014年南昌市3一6岁幼儿素质能力有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现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浙江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 3~ 6岁幼儿体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嘉兴内陆地区幼儿体质总体水平好于舟山海岛地区幼儿 ,但存在着差异 ;海岛地区幼儿体型瘦细 ,平衡能力、农村幼儿柔韧性好于内陆地区幼儿 ;内陆地区幼儿体型壮实 ,上下肢力量、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城市幼儿的柔韧性优于海岛地区幼儿。两地区 3~ 6岁同年龄段幼儿体质差异主要体现在 4~ 6岁年龄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我国成年国民运动能力单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选取20~29岁青年、40~49岁中年和60~69岁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心脏功能能力(F.C.)、肌肉能力、柔韧能力、平衡能力、形态等多方面进行实验测试与统计分析,再经过专家论证,研究并确定了我国成年(青年、中年、老年)人运动机能综合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体重指数(BMI)、F.C.、握力、伸膝力量、坐位体前屈和站立提踵等指标,制定了成年人群各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和权重,研究并建立了心脏功能能力的功率自行车、二次台阶试验测试方法.另外,根据中国人测试数据研究并建立了成年人运动机能综合评价系统,用于制定科学、安全、有效的个体运动健身指导方案前的机能测试与评价.经样本外检验本研究所制定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是有效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陈谦  吕熠豪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65-67,118
目的:测试不同年龄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穿珠能力,评价儿童手部小肌肉群活动的发展。方法:以浙江省25所幼儿园3~6岁的5 123名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一分钟穿珠"测试,半年后进行第二次测试。以年龄、性别等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3~6岁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穿珠能力不断增加,4.5~5.5岁年龄段女童穿珠能力好于男童(P〈0.05)。②半年前后穿珠变化值提示,手部精细活动能力的发展敏感期男童为3~4岁之间,女童则更长一点为3.5~5岁之间。结论:学前阶段手部精细活动能力发展迅速,女童优于男童,其发展敏感期女童长于男童。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及专业逻辑分析法对所设计和筛选的9项体能测试指标,在120名13-15岁男子篮球运动员中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专家筛选后的9项测试指标能反映出15-17岁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发展的总体水平,并最终建立了体能测试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可以在实践训练中作为评价这个群体的体能测试指标,为选材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柳倩 《体育科技》2011,32(4):105-114
目的:通过1991~2010玉林师范学院19~22岁的汉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动态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探讨改善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和途径。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城乡男女生的身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男生的体重大幅度增长,而女生的体重增长不明显。城乡男生的胸围增长明显,城女的增长不明显,乡女的则出现负增长。城乡男女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均呈下降趋势,但自2000~2010年以来,女生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逐渐回升,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下降不明显。城乡男女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近5年来,学生肺活量水平都呈现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男女生的营养水平保持稳步上升,乡村男女生的营养水平近5年来才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城乡男女生的身高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体重、胸围存在城乡、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发展极不均衡,整体上出现下降趋势,呼吸机能水平整体呈现下降。城市男女生的营养水平保持稳步上升,乡村男女生的营养水平近5年来才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探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身体成分特征与运动能力及体质健康的关系,采用实验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结果表明,18~23岁男、女大学生随年龄、体重的增长体脂缓慢增长,而去脂体重即瘦体重(LBM)却呈下降趋势。18~23岁各年龄组大学生中,男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工作能力及18岁年龄组的有氧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5);女子18、19岁年龄组的无氧及有氧工作能力均明显好于其他各年龄组(P<0 01)。18~23岁各年龄组男、女大学生中,体脂高学生的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00m跑(男子)及800m跑(女子)、握力体重指数等5项体质指标与体脂正常学生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建议采取适当手段对大学生特别是体脂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质健康干预,以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