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有多方面的功能。如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阅读和思考,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等。但在一般的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很少对“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结合当前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对如何进行课堂提问作一分析。一、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实施,而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教案”服务。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一些效益不高的现象,如:1.在不少年轻教师的课堂上,经常看到全班学生…  相似文献   

2.
朱玲玲 《广西教育》2013,(45):84-8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将复杂的知识融人到一个又一个细小的问题当中,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达到预先想要的教学效果。可是,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发生了质变。一部分数学教师一味地追求“热闹”的课堂,设计出一波又一波的“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毫无意义的问答式教学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在滥竽充数,教师也仅仅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非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依赖教师的问题而学习,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范强 《四川教育》2004,(5):30-31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有体验的活动基地。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教学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没有体验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即使仅从知识学习来看,效果也不理想。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有的教师在出示问题时,尽可能地把问题分解得多、细、碎,以为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好…  相似文献   

4.
当前.课堂教学有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讲课,只要求学生死记.却很少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许多学生把死记当作唯一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智力无法开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呢?这就要讲求课堂艺术。 一、诱发学生“自己思考而得到答案”的欲望 “自己思考而得到答案”的欲望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教师的诱导.而这种诱导又往往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的阅读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自己去读或者自己真正思考的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阅读,以期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何谓任务驱动呢?任务驱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中,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在主动探究思考中提升学习质量的一种学习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由“接受”转为“探究”,  相似文献   

6.
郑梅枝 《江西教育》2009,(12):23-23
当前,“语文课堂不可忽视静思默想”“既要书声朗朗更要静思默想”等观点获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认同。堪称培养学生思维体操的数学教学需要静思默想吗?笔者以为,数学课堂也需要静思默想。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思维活跃,静静的课堂中也有活跃的思维。如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课堂是把学生组织起来,提供给他们发挥优势、展示特长的舞台。我们教师则成为幕后的导演,怎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沃土”,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排练”好每一出戏.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预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退化,创造能力将被泯灭。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活动最大的平台就是数学课堂,而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数学课堂又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探究营造动态生成性课堂的策略有利于使数学课堂回归正途,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和“预设”是相对的.在数学课堂中,许多时候学生的语言、做法都不在教师的控制之内,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仍旧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丧失很多珍贵的生成资源.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那思维火花就有可能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产生.因此想要营造出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课堂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也必须要经过思考和斟酌,才能在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带来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目标教学”、“问胚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在课堂上先设定几个目标、几个问题或确定某些对话范围,再由学生思考回答解决。这样的确做到了让课堂于学生,也实现了一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殊不知,学生的自主性却有缺失。学生被安排在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过程中学习,仍是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没有真正发掘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备课就是解决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问题。如何进行文本的适度解读,如何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如何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课堂,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努力钻研。  相似文献   

14.
张德宏 《语文天地》2014,(29):48-49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以问促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力求让问题有“质量”,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求异,引发思考兴趣趣是知之源。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善  相似文献   

15.
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全县完小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调研中,两位来自不同完小的音乐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一位听课的教师悄悄问我:“你们音乐课教师的提问怎么这么简单,大多是一问一答式。难道就不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题,留待学生仔细思考后再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吗?”是的,我一直在思考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层次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一部分音乐教师的通病,尤其是偏远完小。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怕学生的回答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可以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单向设计走下去,课堂上很少有新的问题产生,当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性”也就大打折扣了。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设问?怎样让问题更能拨动学生的思维?带着这个思考我选择了其中一一堂课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刻都可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只有合理运用、巧妙引导,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自然流畅,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一、怎样捕捉利用“意外”的生成现实的课堂学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预设了教学过程,往往学生却超出预设范围,“生成”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想法和做法。面对它教师就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取向,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加强。【案例一】《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片断学生通过一组题的观察、讨论,…  相似文献   

18.
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通病: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请君入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必然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从而在课堂中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课堂生成”最具学生生命活力和本真特色,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生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顾梅 《生物学教学》2006,31(8):14-15,38
哈佛大学的名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需要教师导答。导答,就是启发诱导学生回答。“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中要有问有导,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