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某些思想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德治”思想扬弃了孔孟儒学“德治”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成分,以“天人相分”为理论形态,以“公天下”的郡县制为具体内容,强调“德治”思想不是“圣人之意”的体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生人之意”的产物。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的社会理想,以“利安元元”为职责,从政治、经济上宽民、惠民,对超经济剥削的赋税制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猛烈批判,把儒家“德治”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公,他在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后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遂成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并丰富了“德”的内容,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创始人,“德治”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经典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宝典。正因如此,一些人把“德治”与封建专制等同起来,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同“法治”根本对立的“人治”思想。人们…  相似文献   

7.
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富民、均富"、"礼法兼济"、"无为而治"的德治观,这种德治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儒家德治思想是封建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唯心主义成份,但是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文化价值,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对儒家德治思想进行合理的批判,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内容,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管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儒家管理哲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对其的探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出了“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根本精神;二是提出了“以和为贵”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特征;三是说明了儒家管理哲学中,人性假设的基础是“人之可塑”。儒家管理文化经过损易更新、现代整合,仍然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韩立娟 《中国德育》2007,2(7):55-56
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标、以“大道”和“王道”为理想,要求为政者进行德政、德教的德治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琳  刘港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103-10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历史上“德治”思想的产生及儒家对它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包含有丰富的治国之道,其主题是“德治”和“仁政”,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高瞻远嘱,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的“德治”观。这是在我党实施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治国思想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其深远的文化根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概括和理论提升。分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可以探寻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的“德治”从根本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以德治国”,追根溯源是对儒家“德治”思想中以民为本,立身惟正,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积极合理因素的深刻借鉴和继承,包容了儒家“德治”智慧的深厚底蕴。“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在性质和内容、主体和目的、实施时的地位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以德治国”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对国家管理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领导就是服务”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的治国治党的哲学思想,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中国儒家“仁学”、“德治”之精华,是我党执政的归宿。章联系实际,说明只有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华之一的“德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治和法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注重研究落实以德治国的途径、方法、目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德治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但随着古代社会各朝代的变迁,各统治者为了其各自的统治利益已部分歪曲了它的本意。要真正掌握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就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于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但也有某些媾和之处。全面准确地理解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正确评价其现实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民为邦本五方面内容。儒家德治思想为德法并举治国方略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提供了启示,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推进儒家德治思想现代发展,要在德治取向上变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在德治目的上变君主专制为民主政治,在德治内容上变旧道德为新道德,在德治方法上变人治为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