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和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梁袁关系的变化与近代重大事件相联系。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维新运动时期、辛亥革命前、民国初年、护国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梁袁关系。分析了梁袁关系变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并对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活动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与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梁袁关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重大事件相联系,在戊戌变法时期、民国初年、护国运动时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时而言和,时而结怨,变化异常,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梁袁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梁启超宪政思想和袁世凯帝制思想的冲突和斗争,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曲折与复杂。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梁启超由拥助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乃是一个思想演进过程,梁袁思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宪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分歧,二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歧。梁氏的战斗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发表,是他高举反袁复辟帝制义旗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孙伟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06-109
袁世凯和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两者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慈禧对袁初示信任,发展到第二阶段袁开始博得慈禧的真正好感,第三阶段则表现为慈禧对袁从真正信任到有所提防:两者的关系中统一是主要的,但也有对立的一面。对两者关系研究的深入,将更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清末民初政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作为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任总统期间采取的“护商”举措加以整合分析。认为袁世凯虽然在政治上有反动的一面,但对其评价也要坚持唯物史观,尽管袁的“护商”政策有一定的局限,然而却对民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岑春煊,清末民初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有“南岑北袁“之称。因“屠官”,与张之洞“屠财”,袁世凯“屠民”并称为晚清政坛的三大杀手;岑春煊一生复杂多变,又以“多变”著称。对此,世人褒贬不一。以往文章在其肃贪、反袁上多有论及。现从岑春煊多变的原因来解释其行为的合理性,以期对他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汤化龙、进步党与民初政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们对立宪派在民初的政治活动研究不够,评价也欠客观和公允。对立宪派的重要领导人汤化龙的评价即是一例。有的研究者因汤化龙支持过袁世凯,就说汤的“政治利益和袁世凯紧密联结在一起,因而为巩固袁的专制统治格外卖力。”或说他“为袁世凯推行专制统治效力。”对其领导的进步党,有人讲其“真正意图就是要建立一个驾驭各党之上的政党,以便控制全国政局,帮助袁世凯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反动政府,以巩固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它建立后,“成为袁世凯的反动工具。”对此评价,笔者不敢苟同,拟就汤化龙及进步党在民初政局中的态度与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裨有助于客观、公允地评价立宪派。  相似文献   

9.
陆征祥,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外交家之一。清末他就与袁世凯相交甚笃,经袁大力提携而得以在外交界崭露头角;民初又颇受袁氏重用,任外交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等职,在内政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清末、民元至洪宪帝制前、洪宪帝制时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撮要探讨陆、袁关系,从某些侧面来进一步认识清末民初的政治离合与外交演进。  相似文献   

10.
191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因为国体问题的讨论和护国运动的兴起而引起世人瞩目。号称“思想界巨子”的梁启超也因在本年9月初,抛出被人称作是反袁鸿篇巨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而彪炳史册。但是本文通过对梁启超给袁世凯的一封私人信件——《上总统书(国体问题)》的仔细合理解读,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证得出,此信的成文时间不是如有些著作(如丁文江、赵丰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认为的4月份,而是作于12月份;其次指出这封书信的内容仍然是对袁世凯的温勉劝戒和殷切期盼;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梁启超等人的反袁要视西南军人的行动而定(因为他们没有军权);但是在反袁的过程中,不甘“牛后”,一定要把舆论宣传的领导权抓在自己手中,夺取反袁思想旗手地位;只有等梁启超于12中旬到达上海的时候,才算他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完成了由联袁到反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研治清末民初历史,袁世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核心人物。欧内斯特.P.扬著,张华腾等译的《1912-1915年的袁世凯》,为我们重新审视袁世凯提供了新的参照。该书描述的袁世凯有别于我们既往对其的认知,其提出的一系列创见,值得国内从事袁世凯研究者注意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高中历史教材,对清末民初(1895—1924年)三十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有着重的叙述,尤其对影响这段中国政局变故的重要历史人物都有明确的定论。如对慈禧和袁世凯的定论是专制、腐败、残暴无情;“卖国贼”则是李鸿章的专利。看了央视热播的反映同时代社会政治生活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以后,使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中学课本给人的既定思维,“颠倒”了人们对以上人物的固定印象。如李鸿章被“改邪归正”,变成一个人性化的让人深表同情和理解的正面人物;慈禧不再是面目可憎、阴毒无情的糟女人,而是优秀的政治家和有了一些人情味的老佛爷;袁…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梁启超以他们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演,民国以后的种种活动,成为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及民初思想、学术界的代表.他们以等身的著作,代表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康有为成为了经今文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了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学术的殿军,而梁启超则成为清末民初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又是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吸收者、传播者.正是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帝制自为,受到中外进步舆论的一致谴责。在反袁舆论的影响上,梁启超执其牛耳;在反袁政治主张方面,孙中山水平最高;在思想文化领域对袁世凯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则以李大钊最为彻底、最为深刻。他们作为三种不同政治势力的代官人,实际上代表了历史转折时期三种不同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先秦集诸子大成的儒家大师,关于其人其学的研究在清代大盛.而到了清末民初,则呈现出不同的面向.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历史巨变背景下的,不同“荀学”研究作出初步的分析与探索,以展现出此时期研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黄兴和蔡锷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相识相知。嗣后,黄兴在领导东南沿海反清武装斗争时,蔡锷配合默契,暗中予以支持。武昌首义后,两人此呼彼应,黄兴领导的阳夏之战刚刚开场,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旗开得胜。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在反袁护国战争中,黄兴流寓美国,幕后策划反袁斗争方略;蔡锷则在云南前线亲自领导护国战争,彻底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黄兴和蔡锷在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伟大斗争中都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对清末民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他们彼此之间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  相似文献   

19.
黎元洪与孙中山、袁世凯并称“民初三巨头”,黎在南北政争中另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局势的发展,他首倡组建临时政府,为主促袁“逼官”,实际上与升中山步调一致。其后在定都与组阁之争中,他居中斡旋,息事宁人,客观上是抑南扬北,但与袁世凯并非同流合污。在此期间,黎氏尚能坚守共和立场,实属难能可贵,并因此得到孙中山的谅解和赞许。  相似文献   

20.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