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作为文坛大师,他塑造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祥林嫂的苦苦挣扎、单四嫂子和华大妈的愚昧、爱姑无谓的反抗、子君独立宣言的终结,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是带血的。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鲁迅表达的或是对人性的鞭笞,或是对社会的呐喊,最终表达的是对封建主义的不满,期待每个人都能够从沉睡中觉醒。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是行动哲学的形象体现,也是悲剧意识的深刻象征;是热烈的生命赞歌,也是悲凉的生命挽歌;是英雄人生的寓言,也是英雄命运的预言……但《老人与海》仍存在着可供继续开拓挖掘的意蕴空间。《老人与海》有着目所共睹的英雄主题——对人生的思考,但也有着较为隐性的自然主题——对自然的思考,这两大思考构成了海明威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关系的深层感悟。小说固然描写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但也描写了人在强大自然面前的失败命运,并暗示: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救赎之路——承认自己渺小,是人类的真正救赎,而作为这一主题的表现者,桑提亚哥形象其谦卑中的高傲固然让我们感动,但是桑氏形象高傲中的谦卑,也许更能让我们深省。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位讲理学的老先生——鲁四老爷的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反动而守旧的人物,是封建复古势力所崇尚的“理学家”,对这样的人物进行解剖,无疑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鲁迅在文章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把这个人物抬出来示众:  相似文献   

4.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5.
张蓓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141-142,148
从《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癫从来就是被社会所驱逐的"他者"。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为此类"他者"立传的小说,"他者"形象往往在鲜活生动的疯癫故事中自行解构。在存在论的视阈中,人的当下存在状况深深根基于往昔的生存历程,也不是兀自独立于他人之外的独在,而是一种与他人不可分离的共在。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从其形成,到"他者"身份的解构,都展示了一种被遮蔽的真实存在状态;疯癫从来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更深刻更持久地浸润在社会之中的共同存在者。  相似文献   

6.
金东仁和鲁迅是中韩两国同时期的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相似。他们都关注女性问题,笔下的女性人物都遭受着封建礼教的戕害,在婚姻、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本文以金东仁的《土豆》和鲁迅的《祝福》为中心,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客观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荼毒。  相似文献   

7.
鲁迅笔下的一系列悲剧的女性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受到的残酷迫害和不幸的人生遭遇,而且对其自身所承载的创伤,作了多面剖析和全景透视。祥林嫂们遭受着稳做奴隶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双重悲惨境遇。鲁迅对悲剧女主人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8.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台静农小说创作受鲁迅先生影响很大,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各有特色。前者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乡土文学的启蒙主题,后者侧重运用主观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革命先驱者的献身精神。从《地之子》到《建塔者》,是作者自身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是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青年台静农的“精神证词”。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都涉及到了妇女因为对于固有婚俗的某种不适而生发的反抗主题,且其反抗都关联到了具体的民俗文化事项。透过对具体的民俗事项和其中人物婚姻反抗行为关系的分析,不仅可以形象考察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精神或心理上所经历的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而且也可以生动感知小说对于历史进行艺术的反映之时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2.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为了应对并解决前此出现的文艺新潮中的诸多问题而召开的。这场影响深远的延安文艺新潮,是在"皖南事变"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鲁迅"而启动,又以"鲁迅"的名义获得其合法性的。从表面看来,这股文艺新潮表现的是以丁玲为代表的"文抗"与以周扬为代表的"鲁艺"的宗派之争,但实际上,它的内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念与革命的意识形态之间根本性的冲突。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阻遏并逆转了这股以"五四"启蒙主义为旨归的文艺新潮,从而使其成为历史的一次回光返照而为后人所记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序跋文本大致分类。序跋文本显示鲁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和缘由,完整表现了鲁迅思想的精华,准确传递了鲁迅作品的信息,体现了鲁迅与外国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奠基的生动见证。鲁迅序跋文本研究还很薄弱,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之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指向是从“身体”——这具体存在却又被人经常忽略的现象切入的。而这,正是鲁迅超越五四一代作家极显著的地方。《呐喊》中的诸多文本,都是通过展示各类“身体”——被异化的、被损坏的、被侮辱的身体,来传达其彻底的反封建的主旨的。正是通过这些“身体”,《呐喊》将封建宗法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传统的邪恶展露无遗,将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精神上施加于民众的有形与无形的压迫加以“祛魅”。鲁迅文本关于“身体”的言说是具体的、夯实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所谓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在鲁迅而言首先是“身体”的自觉,在这样的意义上,《呐喊》完成了一次对封建思想文化最具解构力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6.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残雪可以说是跨越时代而在文学创作精神上又有着诸多共性与差异的作家.从一定意义上说,残雪延续了鲁迅精神,对人生本质的理解,对人存在状态的描绘,对人内在灵魂的孤独写照,使他们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跨越时代的对话,但对话的同时他们各自独有的精神体系又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9.
"鲁迅究竟是谁"?这是一个鲁迅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答案,至今依然是令鲁迅研究专家们头疼的世纪难题.目前社会上对鲁迅的认识,同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一方面是阐释过度.对于鲁迅的失败是认识不足,对于他的成功阐释过度.失败,是鲁迅成功特有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