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大大推动了明代海洋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并使之成为继宋元海洋文学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一是进一步扩大明代海洋文学创作者的视野.既继承了宋元海洋文学所具有的海洋文化的开拓性,又表现出明代独有的对海外事物更主动的追求.二是促进明代海洋文学创作体裁的多样化,使小说、歌赋、戏剧、碑文等成为明代海洋活动的艺术表现载体.三是拓宽了明代海洋文学的创作题材,在航海技术、海洋贸易、海外关系,文化交往、海洋神灵、海外风物、海防意识等诸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和高度。当代大学生的在海洋文化知识方面学习不够,具体表现为:海洋意识相对薄弱、对海洋的知识掌握相对匮乏。作为未来国家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主权意识,并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在未来能够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海洋强国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自古以来就十分薄弱,而日本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国家。回顾中国与日本两国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人民心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海洋意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必须要有很强的海洋意识。提升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已是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作为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启幕人,其航海壮举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前奏。本文对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的外交、贸易、文化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在15—16世纪的世界变局中,为什么一直雄踞人类海洋文明前列的中国海洋文明,最后却被西方海洋文明取代,以期唤醒、促进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认识没有海洋文明的国家,是永远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产生表明文学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学派主张打破西方精确的圈子 ,将比较文学放置在东西方文学的平等对话和跨文化研究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教学视点应从“古今中外”宏观语境中发掘中西文学隐喻的人类文化模式 ,寻找本土文化、特别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拿来”与重建 ,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神话学在我国被归入文学研究,特别是民间文学领域。国际的神话学在20世纪取得跨越性发展,早已超越文字和文学的界限,成为打通文史哲与政治、宗教、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先锋。本文强调神话学对文字限制和文学学科限制的突破及其作用——进入大传统文化文本研究的可能,评述四种跨学科研究范式,提示神话学与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传播、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动向,从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说明其对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带来的知识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管辖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海南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南海的特有群体,南海是海南渔民的"祖宗海"。海南渔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海洋强省"战略及海南自由贸易区港逐步实施,海南在中国南海的地位举足轻重。进一步系统归纳总结海南海洋民俗文化发展历程,深度挖掘海南特色多元海洋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升海洋民俗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海南社会文化发展,逐步提升海南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海洋文学历史悠久,晚明是整个海洋文学发展轨迹中特殊的一环.“二拍”中的若干海洋叙事篇目是我国海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性:首先,海洋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与海洋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商人的海外经商和冒险经历成为这一时期海洋文学最突出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大发展;再次,这一时期海外叙事反映了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谈唐代岭南海洋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尧 《职大学报》2011,(1):58-72,54
唐朝全方位开放,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而岭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空前活跃。海洋强国促进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唐代岭南的海洋文学无论是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艺术都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一大批重要作家参与了底层文学的创作。农村生活、打工者的城市遭遇、底层市民、三陪女等成为底层文学书写的主要对象。底层文学的兴起,有社会、思想文化原因,还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关于底层文学的论争,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之后十几年间里唯一进入公共论域的文学论争,意义重大。但当下论争中已出现了简单、偏激与片面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作为左翼文学的阵地,它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下巧妙运用各种斗争策略,指引左翼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争取发展空间并广泛扩大影响;同时,它努力繁荣创作,指导左翼文学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北斗》还积极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它犹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上的北斗星,为繁荣和发展左翼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进入新的编写重构期,“现代国家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国文学史观”及“民国文学机制”等是其间引起较大关注的建构理念。在众多建构理念的研讨中。人文史观或人文视角不应该是被漠视的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属性规定着人文应成为决定一部作品价值和入史地位高低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人文史观摆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已有史观线性思维的局限,具有更强的涵括力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学术视野考察文学经典的建构,更多地看到文学经典生成的外部因素,看到每一个文学经典的特定的文化话语场,看到文学经典处在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开放体系之中。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往往是通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编入教科书而实现。文学研究者则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文学史叙事体的作用,去影响集体无意识的主流文化,进而促使国家话语霸权顺应时代文化的潮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经典的价值维度,针对现当代文学经典选择中的种种问题,找出不应“入史”、不应划为经典的诸种状况,以为文学经典建构之警策。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间文学与客籍作家文学是客家文化孕育的一对双胞胎,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遗憾的是:这种弥足珍贵的客家文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与研究。客家民间文学为客籍作家提供了创作理念和文学创作中关的形式;客籍作家对客家民间文学进行再创作并使文学作品雅俗共赏。客家民间文学与客家作家文学的相互渗透、影响,使客家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认识并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乃至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学精神和文学论争,必须首先回到其赖以生长的话语生态中来。话语生态是适于某种文学话语生长的文化条件及其潜在的规定性。20世纪是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从打破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特殊的文学史期。及至80年代以降,汉语文学的话语生态经过多半个世纪的碰撞、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一个由古典语文、民间语文、公共话语和外来语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形态,大大扩展了汉语文学的意义疆域。话语生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请当代汉语文学的写作、批评和研究者,回到当下的话语生态中来,将各种话语生态因素自觉转化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汉语文学。  相似文献   

18.
胡适其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20世纪初叶,首倡"文学革命",由此把中国文学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探析其首倡"文学革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空间意识在人类思维与社会活动中无孔不入,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话语表达,空间理论的渗透显而易见,空间转向下的空间诗学改变了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空间诗学的文学逻辑亦成为当下理论研究的热点,遂以文学生产、文学表现、文学精神为视角探讨空间诗学在本体论、形式论和价值论方面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进入了市场自由叙事,就进入了整一性现实意识控制,它们忽略了诗性、人性和历史叙事的更大可能。具有小农气息的市场化生存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叙事,狭窄意义上的现实控制着文学叙事正不断失去真诚和真实,我们制造出平庸化、日常化、个人化、身体化等来迷失自己。从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内外的历史与想象、人性与审美立场同时去观看它,与现实构成单方面一致的市场自由叙事就不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