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研究。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VITC、VITE运动组较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和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VITC、VITE也基本保持不变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VITC、VITE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时间递增负荷运动后以及营养干预对大鼠红细胞老化的影响,试图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唾液酸(SA)、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的测定,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红细胞的老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明显提高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PS)外翻率(P<0.05)。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老化增加,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3.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从运动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角度出发判断运动员的运动与贫血关系,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运动性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贫血组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红细胞异常率显著高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改善红细胞形态,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性低贫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结果: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系统能力降低;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浆和红细胞的SOD、CAT、GSH—PX水平(P〈0.05或P〈0.01)。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低贫血。  相似文献   

5.
探讨运动对大鼠大脑皮层SOD、MDA、NO及NOS活性变化情况的结果表明,中等和大强度训练后大鼠安静时大脑皮层的NO含量以及NOS、SOD活性较未训练对照组显著上升,MDA无明显变化;训练运动后即刻组的NO含量以及NOS、SOD活性较训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一次性力竭运动组运动后即刻大脑皮层的SOD活性有所下降,MDA、NOS稍有升高,无显著性意义,NO含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提示:训练可以提高大鼠大脑皮层NO的基础含量以及NOS、SOD活性;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大脑皮层NOS活性升高而NO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并通过抗运动性贫血荆的营养干预观察对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大鼠和运动员的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变化来探讨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和运动员的红细胞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能不同程度地增加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但对醛缩酶(A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大鼠以及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红细胞Na^+-K^+-ATP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用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改善红细胞膜的渗透性和变形性,对磷酸旁路代谢途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红细胞糖酵解能力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艾灸对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曙生 《体育科学》2002,22(6):92-93,103
通过对运动员进行穴位施灸处理,并以西洋参作为对照,观察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经过两个月的施灸处理,结果表明艾灸可以明显提高运动时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提示:灸法可以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加强机体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杏仁体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研究了运动性疲劳对大鼠杏仁体 NOS表达的影响。经 4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制成大鼠运动疲劳模型 ,在安静状态下 ,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侧了大鼠杏仁体 NOS活性。结果表明 ,疲劳组大鼠杏仁体 NOS总活性小于对照组 (P<0 .0 5 )。认为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应激可使大鼠杏仁体神经元中的 NOS下调 ,杏仁体NOS神经元参与了中枢运动性疲劳的形成 ,其机理可能与杏仁体神经元对应激反应的心理、行为、内分泌调节以及 NO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后一氧化氮(NO)对股四头肌的过氧化应激及MAPK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大鼠分为静息组(SED)、运动组(EXE)、静息+NOS抑制组(SED-LNAME)、运动+NOS抑制组(EXE-LNAME)。运动组及运动+NOS抑制组每周连续游泳5d。共持续3个月。观察大鼠股四头肌MDA、SOD、TAOC及JNK水平的变化。结果:与SED组比较,EXE组大鼠股四头肌SOD、TAOC、p-JNK蛋白显著升高,在应用L-NAME干预后,运动+NOS抑制组MDA升高,SOD、TAOC、p-JNK显著下降,t-JNK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运动训练诱导产生的NO可能介导JNK信号激酶诱导抗氧化酶产生,从而提高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老龄大鼠脑组织SOD/MDA与NO/NOS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衰老进程中老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0)/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长期游泳运动对SOD/MDA、NO/NOS的影响以及SOD/MDA与NO/NOS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青龄与老龄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青龄对照组(QC)8只,老龄对照组(LC)8只,老龄运动组(LT)8只.LT组坚持游泳锻炼8周,其余二组自由生活.实验结束后取样测定脑组织MDA与NOS含量以及SOD与NOS活性,并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脑组织SOD/MDA与NO/N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青龄对照组相比,老龄对照组脑组织SOD活性下降了21.18%(P<0.01),MDA含量升高了49.68%(P<0.01),NO含量下降了38.25%(P<0.01),NOS活性下降了34.81%(P<0.01);与老龄对照组相比,老龄运动组脑组织SOD活性提高了16.95%(P>O.05),MDA含量下降了28.27%(P相似文献   

11.
不同负荷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东省跆拳道队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就不同负荷训练实验,探讨对跆拳道运动员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的影响,并结合其他血清指标CK、CK-MB、LDH、BUN的变化的影响,探索血清NOS、NO在实际训练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强度训练后,均可作为评价运动训练水平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可用血清NOS、NO指标代替CK、CK-MB、BUN等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跆拳道教学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评价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铁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运动性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一直是运动医学中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认为运动可引起血浆总量的升高、红细胞溶血、铁丢失增加、铁吸收不良和NO增加等变化。另外,铁缺失还会影响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l,DMTl)和金属转运蛋白1(ferroportin 1)等有助于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运动与铁伐谢的关系。此外,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的研究,也可为运动性铁缺失的监测提供更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对女子拳击运动员血清NO、NOS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训练周期中女子运动员血清NO、NOS活性的变化,了解拳击训练对女子运动员血清NO、NOS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血清NO含量、TNOS、c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训练可提高女子拳击运动员血清NO、NOS水平,对于保护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贫血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181名耐力运动员及160名非运动员血清中血红蛋白、红细胞、铁、铜、锌、铁蛋白、转铁蛋白、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发现运动性贫血的发病率女性为19.6%,男性为13.5%;贫血运动员血清铁、铜和铁蛋白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前者转铁蛋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明显上升。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但贫血运动员血清睾酮水平却显著降低。由此证明运动员适量补充睾酮,对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慢性低氧及训练对大鼠的影响,取健康SD大鼠28只,随机分成4组:(1)常氧对照组(NC),(2)常氧训练组(NT),(3)低氧安静组(HC),(4)低氧训练组(HT)。其中HC、HE两个低氧组每天保证22h生活在模拟4000m高原的低氧舱(氧浓度12 7%),NT、HT两个训练组则每天进行跑台训练1h。28天后,各组均于安静状态下宰杀、取血,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结果可见:28天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安静组(HC)和低氧训练组(HT)大鼠血清NO浓度有较显著的降低(P<0 10),而常氧训练组(NT)下降不显著;另一方面,慢性28天后,与常氧对照组(NC)相比,常氧训练组(NT)及低氧对照组(HC)NOS活性虽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低氧训练组(HT)NOS活性则明显低于NT组及HC组(P<0 05)(P<0 10),这说明低氧及运动两种因素的效应并非是简单的叠加,可能相互抵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所省级重点体校的150名在训男女青少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因运动项目和性别的不同,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其发生运动性贫血的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门之一,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存在较多的争议,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从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历史、机理、诊断及动物模型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运动性贫血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