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金发于1920年在法国留学时开始写诗.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熏陶,他是我国现代初期象征派诗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上,李金发注重对内心世界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强调表现瞬间的感受、直觉,表现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同时强调用具有物质感的意象来象征暗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暗示是象征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著名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提出象征诗歌美的神秘性,就是“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李金发正是用了一些很朦胧的意象和语言来暗示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的.在他具有代表性的《弃妇)一诗中,诗人着意刻划了“弃妇”的被社会抛弃、孤苦无告、凄惨的一生:“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次睡.”弃妇以长发为屏障隔断了现实和生死、“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遭弃的日子是凄凉孤独的,黑夜更是如此死寂.以至于蚁虫发出的声音竟如荒野的狂风怒号一般撼人心魄.很多年过去了,弃妇已虽生犹死,心如搞木,“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  相似文献   

2.
<雨巷>诗中象征与传统、原型意象与隐喻及象征修辞策略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戴望舒在学习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时,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特质有所选择的特点,该诗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象征意蕴,实现了西方象征派表现手法与民族传统相融合,创作出了中国式的象征派诗歌.  相似文献   

3.
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早期白话诗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诗,刺激了中国白话诗向新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4.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作为"共时性"展开的"本土批评"尚处在"呼唤人道"、寻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时期";以"肯定人的价值存在"的立场去批评"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的诗,这本身就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  相似文献   

5.
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人多数是译者,他们的译诗和创作密不可分。译诗,借它山之石改革旧诗体,对中国新诗起着启发作用,催生了中国新诗新鲜形式的出现。自由体、小诗、新格律诗、象征派诗歌等形式都能在外国诗歌中找到原型。  相似文献   

6.
阐释戴望舒《雨巷》的诗意,指出《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艺术上,《雨巷》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又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波德莱尔被认为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本文试从其代表作《恶之花》中《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这首诗,从男主人公"我"这个"浪荡子"诗人形象体现的现代性进行解读,以期对波德莱尔身体力行的"现代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被尊为现代派诗歌的鼻祖。这位伟大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诗集《恶之花》,为我们展现了其博大,深邃,而又充满激烈冲突的内心世界。文章对《恶之花》中地狱魔鬼、丑陋女人、腐尸、死亡等大量丑的审美意象进行分析,在为大家展现诗人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探寻丑这一独特审美范畴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特别是文学活动中带给主体的独特审美体悟,揭示丑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象征派至今还被视作文艺逆流,这里将举艺崇仰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鲁迅同文艺逆流联系起来,岂不是大不敬?但当我们将失误的历史涂抹在象征派身上的泥污涤除,使其重现庐山真面目,且将鲁迅的一些作品(主要是散文诗)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与象征诗派的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分析后,就会认定,这一命题并不荒谬。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歌的翻译一向争议颇多,这里涉及到诗歌是否可译的问题.应当说,诗歌有可翻译的部分,也有不可翻译的部分.一般说来,诗歌的内容是可译的,诗歌的形式一般是不可译的.通过翻译实践,并结合墨西哥诗人帕斯翻译的中国诗词,可进一步阐明我们对诗歌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15.
乾嘉常州诗人钱维城的诗歌至今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原因是其诗歌成就相对不高,绘画上的杰出成就遮掩了诗歌成就。从审美角度研究诗歌的惯性思维容易遮蔽诗歌的认知价值、伦理价值以及历史见证价值。钱维城的状元出身、宦海生涯以及画家身份在其诗歌内容与风格上皆打下很深的烙印。通过解读其诗歌,我们发现从诗人身份、角色入手走进诗歌、走近诗人乃极佳途径,它启示我们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应该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翻译对穆旦后期的创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穆旦在解放后致力于诗歌的翻译,主要集中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自身的诗歌创作相应受到翻译潜移默化的影响,面临更多的诗歌形式的诱惑与选择。这一过程与痕迹,比较穆旦前后期诗歌就可以看出:其后期诗歌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穆旦创作的诗歌中具有整齐的格律风格,后期更注重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18.
模糊作为诗歌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在增加诗歌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诗歌对等翻译的难度.其文学空白的特性促使诗歌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发挥个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诗歌译者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9.
鲍照诗歌中有着大量的禽鸟形象,寄托着鲍照的思想情感。本文从鲍照与曹植诗歌中鸟意象的比较,分析了鲍照诗歌的鸟意象在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苗族诗歌研究是苗学界的热门话题.很多学者的观点独到,为苗族的诗歌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苗族诗歌分类比较混乱,这不仅仅是研究标准和研究视角的问题,即便是同一视角也很难将苗族诗歌作一个令人信服的分类.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对苗族诗歌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并简要谈谈苗族诗歌分类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