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使人类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传统自然观和经济发展观的偏执是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的思想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构造新型的辩证的可持续发展观,它包括自然观、经济观和伦理观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本文对这两种思想作了历史考察,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了它们的错误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流行多年的生产力概念必须重新认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和协调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和谐到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阐述,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的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睡。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5.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科学技术、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要求扬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实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转向。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然观辩证演进过程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的矛盾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对这一矛盾在形而上层面的认识和解决产生了人类的自然观。从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中,可以发现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从古代人与自然直观统一的自然观到近代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再到现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的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进过程展示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辩证图景,为当代人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理念提供了理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现代工业文明的隐忧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尤其是20世纪以来,更是形成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景观。"人类纪"已经到来,"人类中心主义"已迅速蔓延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西方近现代哲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牛顿—笛卡尔—培根的哲学观,它强调物质与思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典型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当今人们也更趋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主宰,把人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人类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人类不断地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笔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由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晚年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他通过阐述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揭示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人化的辩证统一,从而说明了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对立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说明了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本。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人的活动引起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伦理不是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环境伦理学,就是针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从伦理方面给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以根据的理论,其核心理论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派系,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理论观。可持续发展当是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走向融合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梭罗在《瓦尔登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作品中兼具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自然和人已经融为一体,共存于生态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成了全球的一大难题,于是有些人就把矛头指向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否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笔者认为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的历史考察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不一样,大体经历了古代的统一和近代的对立两个阶段。近几十年来,人们又更多地强调和谐、统一。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有不少学者都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道家主要代表人物那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他们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有所作为。他们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对人与自然的区别。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则刻意剔除。因而在庄子那里,“有己”的意识是不和谐的根源,它容易导致人们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由此引起种种苦闷,它也是造就自身与环境对立的根源。这种取消自我意识与物融为一体的和谐,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的和谐应该是差异的多样性的统一。但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程战穷 《语文天地》2013,(11):43-44
一直以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观照,是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下,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类致力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永远只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对象、工具而存在。所以,人类总是肆无忌惮地、毫无节制  相似文献   

17.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通过一些有违伦常、惊世骇俗的故事,揭示了在关怀缺失的荒原城市,男女关系的异化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亲和,女性天然具有的关怀特质能给人类保护自然提供参考。关怀是解决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的钥匙,通过关怀能打破这两种困境中的二元对立,达成男女平等和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一日千里,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人类开始反思过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身的真、善、美,寻找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标准。绝对自然主义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观点都是片面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同时,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并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视为人类追求的至上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核心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世界性的普遍关注。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回归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是适应当前全球生态形势采取的重大举措.马克思、思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片面强调对立或片面强调统一,都是不正确的.人类虽然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但对人类未来抱悲观主义是不必要、也是没有根据的.不应把适用于人类的理性原则简单地搬用于其他自然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