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学与中小学(U-S)合作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区域性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类型包括单向传递报告型、项目研究合作型、咨询合作型、实验推广型和教育实习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存在诸多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与中小学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各种类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存在脱节现象.只有寻求两者共同的目标和远景共识,才能构建合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是以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前沿的学术研究为主,注重研究性、思想性等。中小学文化主要是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注重实践性和日常性。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存在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二者在客观上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互补互惠的条件。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需构建共同的组织文化、促进制度文化的融合、构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平等的话语权,以实现大学"研究型文化"与中小学"教学型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终极目标是突破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樊篱、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相脱节的教育体系,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融合、多元高效合作、建章立制等问题解决的思路,推进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成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改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形式主要包括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教师教育实验区、搭建U-G(A、D)-S合作实践共同体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存在着合作价值取向的对立与统一、异质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合作主体的权力竞争与博弈、合作方式与成人学习特点的错位与互构等矛盾关系。因此应当加强合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价值认同,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保障系统,形成过程性的合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首先,从合作的概念及内涵、类型与模式、特征及条件、功能与目的、策略及经验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后续研究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机制理论研究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建立是改进教师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建立的条件:重新认识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中小学教师宽泛的普通教育及高质量的专业教育、良好的政策环境;探讨了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建立的步骤: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依据标准选择场地、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基于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基于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强调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西维吉尼亚大学的专业发展学校、南缅因州大学的学区合作伙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农村区域伙伴、马里兰州大学的教学合作伙伴.为了达成高水平的教师质量,美国不断探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的影响因素,确保合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林浩亮 《教育探索》2012,(3):103-106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教育改革大潮中兴起的一种教师教育新模式,但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着重表现在对PD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支撑匮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深度不够等.要通过深刻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行体制、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新型合作模式、建设数字化PDS等策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我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理念及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质量的大中小学教育来自于优异的教师教育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基础。合作有利于大中小学共同担负教师教育责任。只有双方合作才能为对方提供其所需、但又不具备的要素 ,才能有利于双方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的各自功能。中小学培养、培训教师功能的发挥需要大学帮助 ,大学通过科学研究为中小学解决实际问题则需要中小学的支持。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和中国的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的有效探索。两者虽然是在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但有一些共同特点 :都是以中小学为基地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建设 ,旨在通过合作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并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是高校本位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技术理性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构建多元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如:校本培训模式、合作型模式、科研驱动型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社区培训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教育在研究范式、教师教育、学校教育、大学功能诸方面的变革,使得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协作近3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成为双方协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是平等、互惠、互信、共同实践的协作。伙伴协作促进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双方学校功能的建设、构建了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性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教育实习、教育培训、建立研究团队和“学习共同体”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以教育实习为纽带,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通过教育培训,统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意识与思想;建立研究团队,在合作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学习共同体”,巩固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促进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及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每年有大量初任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帮助这些初任教师尽快适应并热爱教师工作,这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为此,很多中学都采用为初任教师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的方法来引导其上路,但在“师徒结对”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笔者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等三个不同的层面为提高“师徒结对”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基于伙伴的教师教育强调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改进。合作伙伴涉及到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人员之间的合作,基本模式有PDS模式、咨询合作模式、结对合作模式和团队合作模式。影响合作伙伴效果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协作因素、制度因素等。基于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改革致力于大学与中小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教育科研中存在违反同一律和违反矛盾律两种逻辑错误,导致教育科研工作出现科研目标"功利化"、过程"空虚化"及成果"伪效化"等问题。从逻辑视角分析其原因,学校与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缺乏,科研能力较低;教育科研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分离。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准确把握其定位;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培养,提高其科研素养;优化管理,构建教育科研工作长效机制;增强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联系实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出,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The OnCreate project was initiated by ten universities with expertise in collaborative work in onlin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university courses in creative disciplines in such an environment. The first research phase comprises a literature 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its contextual factors in online collaboration in an educational setting. From this research a first set of possible key challenges and contextual key factors has been selected and applied to categorize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and surveys on current good practice in creative online collaboration among experienced online teachers from the partner universities. From the key findings we formulate hypotheses to guide future research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creative online collabo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can serve as inspiration for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Notable observations of the good practice research among the partner universities are that they realise innovative collaboration concepts usually on mashed-up environments of state-of-the-art web services rather than on the omnipresent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Moodle or Blackboard). Also, they show a paradigm shift from teaching to coaching and promotion of an open peer-review culture among th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8.
All trends in educational reform point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isol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from their colleagues and from other stakeholders towards an increased sense of being in rather than outside the broader community. In the cas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chools, however,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s often complicated by their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As yet, there have been few systematic attempts to conceptualise the territory for teacher and school leve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relation to the sustained strategic roles which universities may pla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cluster of seven partnership projects between teachers, schools, and resear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in a university in Sweden. It concludes that differentiated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ideological, generative and capacity building needs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以及教材的开发,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比,滞后十分明显。课程开设方式单调,偏重教学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研究;偏重以学科为中心,缺乏综合性科学整合。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目标也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变化。结合南京晓庄学院校情,我们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教学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发展需要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它不仅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校本课程的不断改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基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