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该文通过对曹勋的《松隐文集》、刘学箕的《方是闲居士小稿》、陈耆卿的《赤城志》、李昂英的《文溪集》、真德秀的《铅山县修学记》和应节严的《扬州州学藏书楼记》等宋代文献中有关"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数字与藏书楼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代著名藏书家,不仅学识渊博,富有藏书,而且在给自己的藏书楼题名上,很是讲究,赋予多种寓意。本文仅就以数字为名的藏书楼进行考证探讨,设由对带数字藏书楼名的内涵释义而粗窥藏书楼名大略,从中领悟、欣赏藏书家的风采。一、带数字的藏书楼名是藏书家一生勤奋治学的写照。二须堂,清丁咏淇书室名。取三国诸葛亮《戒子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意名其书斋,表明  相似文献   

3.
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认可的中国的藏书观念是以藏为主、为藏而藏、藏而不用;谈论古代藏书楼也多批判其保守的一面,但我国古代也不乏开放型的藏书家,他们敞开门户、广招来学,把私人藏书从狭小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该文在汇总6个著名的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基础上,归纳这些藏书楼主人的"储书供众"、"传布为藏"、"流通开放"等开放思想。最后分析这类私人藏书楼致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对藏书家自己、  相似文献   

4.
"孝道"的某些内容客观上助长了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读书求仕时代的书籍本身就是竞争工具,指望藏书楼开放实际上是苛求楼主们帮助竞争对手;开放也与藏书以扬名的宗旨相冲突;儒家思想中对女性、体力劳动者和"小人"等群体的歧视,也加剧了藏书楼的封闭性。这些儒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古代藏书楼封闭性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藏书楼作为我国古代供藏书与阅览的机构,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图书馆的出现,一般认为藏书楼的称谓就此被取代,藏书楼及其文化逐渐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民国时期藏书楼称谓仍然存在于时人的日记、文章及著作中,即使其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加之私人藏书楼的保存与开放,其称谓并未完全消失;另一方面,新式建筑中仍然沿用藏书楼称谓,新式图书馆中也依然建有藏书楼,其文化是一直得到延续的。藏书楼的称谓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及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鹏 《兰台世界》2012,(19):24-25
我国藏书楼事业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封建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的主要职责是收藏、保管、校勘图书,一般仅供王公贵族或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阅读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藏书楼因其封闭性,已日益阻碍了图书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在一些有识之士中"图书开放"的思想逐渐萌发并身施力行,如明末清初曹溶著有《流通古书约》,希望藏书家开放藏书,清初周永年更是撰写了《儒藏说》,建立了"籍书园",提出了"天下万世共读之"的鲜明主张。但这些"共读"的思想与实践,更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扬州吴氏测海楼,是模仿明末宁波范氏天一阁建造的私家藏书楼的杰作。它位于扬州老城城东运河畔,在1982年6月扬州市政府公布的扬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吴道台宅第”民居建筑群落之中。“测海楼”,六楹五间,前临一口人工开挖的四方池塘。我前去考察的时候,尽管当时此楼早  相似文献   

8.
安庆藏书楼,原址在安庆市孝肃路拐角头(现安庆电视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76年.当时,安徽布政使孙衣言对省垣--安庆敬敷书院大加修建,"倡捐经史子集书籍数百种藏之院内,以供住院诸生诵习之用",这便是安庆藏书楼的前身.1901年,清廷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省为大学堂,府厅直隶州为中学堂,县为小学堂,敬敷书院亦被废止.为保存该书院藏书,安徽官绅于次年在其原址设立藏书楼,安庆藏书楼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聊城杨氏海源阁初建于1840年,因藏"四经四史"等诸多珍卷善本而名扬天下,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文章论述了杨氏海源阁由来及其主人、收藏方式、特色及藏书方法、劫难与新生。  相似文献   

10.
文献学家郑伟章先生曾著文,阐发蔡元培与徐友兰及铸学斋的关系,纠正了长期以来误以为蔡元培在徐友兰长兄徐树兰古越藏书楼校书一说。但在提及徐友兰之子徐维则时,郑说:"民国间采写的《绍兴县志资料》无传,其生平  相似文献   

11.
"儒藏说"评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儒藏说”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周永年《儒藏说》为基础,分析和评价了“儒藏说”的源流、内容、背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内容、时间、版本和学术性诸方面阐述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相互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出版的《中国藏书楼》、《中国藏书通史》和《藏书中国丛书》的各自特点及共同之处,肯定了这三部书对中国藏书史、古籍整理和版本学研究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玉海》是南宋文献学家王应麟为应博学鸿词科考试而编纂的大型类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自问世以来,刻印不绝,出现了各种版本,其中元后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刊本最早,为各版本之源头;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刊本,是现存校勘较好的版本。目前通行的本子有1987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的浙江书局本和199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类书丛刊本。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目录中,"诏令"之书曾长期被作为"文集"而著录于集部。然而,从《旧唐书·经籍志》开始,"诏令"开始由集部向史部移动,至《新唐书·艺文志》在史部起居注类附设"诏令一家","诏令"最终成为史部的组成部分。"两唐志"诏令文献类目的调整变动,是唐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在目录编撰上的体现,是宋代档案文献思想进步的产物,对于后世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典籍的损毁古人称之为书厄。隋代的牛弘首次对我国历史上典籍的重大损毁事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两宋时期,学者们研究书厄的眼界已经拓展到政治、军事之外。明代是继隋代之后,我国书厄研究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大量相关著作,丰富和细化了古代书厄的分类研究,进而推动了我国古代书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的《尚书》著述进行梳理,厘清了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争论,批评宋代王柏与贺成大、元代胡一中、清代毛奇龄等人借口"脱简"和"异文"肆意篡改古经,指出宋代薛季宣的《书古文训》、明代丰坊的《古书世学》是赝古伪作,称赞广稽博考、精核典赡的《书》学著述,贬斥固守偏执、无甚发明、空疏臆说、科举讲章等偏离经义的著述,体现出正本辨伪、尊古崇学的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18.
For a certain brancn of learning,the appearanace of classics is a major sign of it heading formature period,while the quat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documents are an importment measure tojudge the position of the subject.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0 periodicals of libraryscience,including the"Bulletin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in the last 10 years,there were59 titles of library science classics.The"Bulletin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was the one thatoutwent the other nine in dispatching the documents(18 pieces),the next was the "Book and Information Work"(5 pieces);monographs were published mostly by the Wuhan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6 volumes)and the Bibliographic Documentation.Publishing House(5 volumes).There were altogether 50 authors and 43 titles of works written by personal authors,make up 72.88 percent of the total.Most of the said classics and their authors were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rom Beijing,Hubei Provience and Shanghai.The Subjects were basic theories of library science,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documentary metrology,etc.5 tabs.5 ref.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图书馆杂志》2020,(4):141-147
影宋抄本《鲍氏集》的底本,经考察乃南宋孝宗年间所刻,其版本及文本特征表明出自唐写本,属于六朝旧集,纠正了四库馆臣认为鲍照集属重辑本的错误判断。齐梁时期的虞炎编本鲍照集,推断即《七录》著录的六卷本,萧子显和钟嵘均据此本而论定鲍照的文学地位。鲍照集在流传中也可能混入了他人诗作。明朱应登本应据宋本(影宋抄之底本)而刻,产生了讹误字和脱字,不宜作为底本使用。影宋抄本是校注整理鲍照集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