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王姗 《文教资料》2009,(7):41-43
"没"与"不"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否定词,它们在时间概念和语义色彩上都有着诸多差异,二者在否定的质与量上更是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看现代汉语否定词"没"与"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2.
"不"与"没有"是现代汉语最主要的两个否定词.比较起来,"不"比"没有"出现时间早、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它们的语义特征互相对立、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否定系统."没有"=[+否定][+实现],"不"=[+否定][-实现]或[+否定]/[+意愿]/[+性状]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有三个主要的否定词,即"不""没""别"。它们均可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本文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考查三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和非现实的角度对它们各自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进行阐述。具体来说,"没"否定的句子都可看成是现实的,而"不"否定的句子属于"非现实"的认识模式,"别"否定的句子则属于非现实的意愿模式。  相似文献   

5.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兆春先生的楷书条屏,似有欧体和魏碑的基础.用笔比较沉稳,这是习楷必备的素质.但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临帖不多,方法不当.笔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千"字的撇笔、"山"字的竖笔、"蓑"字的捺笔等,用笔需要规范.二是结字比例不对."萬(万)"、"翁"、"踪"字各部分之间的分布,掌握得不好.三是落款用字问题就更突出,完全是个人手写体,无有法度可言.两印章之间应大于一章之距,"三月"与姓名之间可以不空.作者不妨写一点魏碑楷书,可能容易上手.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芣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芣"和"苡"都是形声字,而且这两个字的声符都有表意功能。从语源上来看,"芣苡"与胚胎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妇女服用某种植物有利于怀孕、保胎或顺利产子,于是就把它与胚胎联系起来,称之为"芣苡"。  相似文献   

8.
主要对《官话类编》《语言自迩集》等六部清代汉语教材中的"并+否定词"形式进行考察,"并+否定词"形式在南京官话中大量存在,使用频次较高,在北京话中却不常用。同时,从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北京话中的"并+否定词"形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语用上来看,作为预设触发语,"并"在使用时对语境预设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词"结构中的"并"进一步强化了对预设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10.
妈妈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主意."你为什么要把那些粉虫放在冰箱里,露西?"她问. "妈妈,我的蜥蜴要吃东西." "但是,你的蜥蜴不能吃不冰的粉虫吗?" "它们必须放在冰箱里,不然它们会腐烂的."我告诉妈妈这个事实.虽然不中听但却是实话. "那至少将它们放到最上面的那层搁板上,并且放里面一点儿吧,"妈妈说,"要离你弟弟远一点...  相似文献   

11.
古诗的读音汉字有字同音异的特点,如果读错了,就不能正确理解词义,或者造成平仄不调.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应读去声,"美好"的意思;"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应读阴平,"绝胜"是"极似、最象"的意思."出没风波里"和"没在石棱中"的"没",应读mò,"沉下"和"深入不见"的意思."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散",应读去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应读zhāo."应知故乡事"的"应",应读阴平."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思",应念去声;"漫"应念阳平."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应念阴平."君看一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的《乡愁》前三节的第一句话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都只表示时间.第四节的第一句话却不一样,在表示时间的"现在"一词前面加了一个"而"字,成了"而现在".这个"而"字里另有怎样的深意?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是说"但是"的意思,"而"字起到转折作用. 生:不对,这里应该没有转折意味."而"起到递进作用,因为这里有更大更浓的乡愁."家国情怀"比"个人乡愁"更博大更深沉.  相似文献   

13.
对反问句和陈述句施以一定的"招数",就可以让它们相互转换,方法很简单,让我来教你三招吧。例一:陈述句: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反问句: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一个"不"、"难道"、"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转换的具体"招数"。第一招:"找"。即找否定词。否定词有"不"、"无"、"没有"等。如果陈述句里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去掉;如果没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这个"不"、"无"、"没"等加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4.
德语和中文的表达式中都有很多表示否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句子语气重音,可以通过疑问代词,当然也可以通过否定词.本文,笔者主要写的是关于用否定词来实现否定,并且将眼光主要集中在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否定词"不"上.德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尽管都有否定词"不",但用法也是千差万别.德语上,笔者从语法角度入手,列举了"不"起否定作用时候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其在不同位置表示的不同语义.对于汉语,则是更多地从语义的方面,观察有哪些词类可以用"不"来否定,那些则不可以,并且是否有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的是湖北新洲方言中的否定词,将否定词分为"不、莫、冒、冒得"四类,总结和归纳了新洲方言在否定词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否定词"不"类和普通话有一定区别,"莫"类和"冒""冒得"类表现出新洲方言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做     
"做"是"作"的后起分化字."作"字在商至西周时代已广泛使用,'.做"字大约出现在宋朝.清朝<康熙字典>收入"做"字,释为"俗作字"(即"作"的俗体字).宋代以前诗文辞赋中有"作"无"做"(尽管今天看来有的"作"应为"做").  相似文献   

17.
"冇"和"不"是祁阳方言常用的否定词。通过考察"冇""不"与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组合搭配情况,得出两者在语法意义上存在同一性,"冇"和"不"都可以否定"事物"和"行为",而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不"用于主观否定,表现为对事物和行为的性质否定;"冇"用于客观否定,表现为对事物和行为存现的否定。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一个"的使用十分常见,它主要作数量词修饰体词性成分,有时也可修饰谓词及其结构."一个"在现汉里主要作数量词组使用,即是说,"一"是数词,"个"是量词.  相似文献   

19.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20.
让课前演讲更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历来都讲究"积累"二字,"一蹴而就"显然在这门学科中是行不通的.特级教师陈忠梁先生用了一个别具风格的比喻来形容语文学习,他说,语文就像"威士忌",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