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图画书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可以从中西文化差异及儿童观两方面进行区分。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忠孝安邦,主张以礼乐治国,还宣扬道德教化;西方文化是一种既重视理性又重视感性的文化。这种中西不同的文化特色直接影响了图画书的创作,从而导致了中西图画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外,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儿童观,儿童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图画书差异的原因。通过对中西图画书差异的原因分析,需要考虑对中国图画书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特别是其所蕴涵的不同思维样态使得中西语言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思维模式而言,中国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意象思维,西方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演绎思维;中国哲学是治世的、感性的语言观,西方哲学是创世的、理性的语言观.这种对比分析能够揭示中西方语言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西方古代教育内容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西教育家本身的政治观、哲学观、人才观所决定。他们的不同主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教育家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西方古代教育内容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中西教育家本身的政治观、哲学观、人才观所决定.他们的不同主张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教育家的主体意识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教育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中西语言观上的跨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观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对语言本质的看法不同。在中国,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把语言仅仅看成表“意”、达“意”工具。但是,西方人却不赞同只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观点。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贤哲对语言工具观的批评尤甚,极力强调要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首先,他们把语言视为人的存在形式。认为语言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存在观是较为感性的.在抽象思维中进行概括:西方的存在观是较为理性的,侧重实证下的讨论。但二者对诗歌抒情性的肯定是一致的。作者读了泰戈尔和宗白华两人的诗,试图从中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找出中西情感表达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胡华栋 《语文知识》2013,(2):128-129
中国与西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而有着不同的文论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诗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倡导"摹仿说"。这两种文论观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影响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何玉婷 《海外英语》2013,(23):216-217
中西文化存在许多差异,群己观就是其中之一。中国讲求集体和谐,而西方则注重个性自由。事实上,造成中西关系群己观上有所分歧是有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并且,不同的群己观也给中西方社会带来各自的深远影响。中西集体与个人观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两种文明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而且有助于推动关于如何关注人类自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将中西诗学中的想象观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诗学对想象的追求多是着眼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内容,而西方诗学对想象的探讨更多的是专注于对人性的解放这一角度来进行的。中西诗学想象观的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3.
将中西诗学中的想象观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诗学对想象的追求多是着眼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内容,而西方诗学对想象的探讨更多的是专注于对人性的解放这一角度来进行的.中西诗学想象观的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伦理传统差异及对中西政治理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中西方伦理传统的根本差异在于价值标准和人性论方面,由此进一步形成权利观、价值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及人欲观、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伦理政治色彩与宗教色彩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西方不同政治理念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化具有的多元性和通约性,决定了中西伦理传统和政治理念可以而又应当采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形式.从而促进中西伦理化和政治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中西数学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不同的自然观。自然的“数学化”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生产力,但也给西方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受“数学化”的限制,对于西方文化摆脱当前的精神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传统文化的根源,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都与神话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神话中神的行为正反映出中西古代先民的思想、智慧和他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中西神话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命运观3个方面分析中西神话差异,并尝试解读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对比中西方神话实际上是搞清楚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和他们的交流模式,将与他们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降到最低,最终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际中实现共赢。因此,这一研究对中西方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西人权观存在巨大差异,其阶级性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侧重点不同。西方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而中国坚持"主权高于人权"。中西方人权观念差异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历史、社会和阶级的原因,还有客观现实原因。中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且影响到中西方关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周易》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理观之异同及其对中西数学发展之影响考察,来寻找中西数学差异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从而反映出中西方不同国度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笔者从“探源”这一深层对中西方数学思想的差异作新的比较,并力求脱去哲学“政治”的外衣,使哲学与数学相结合,充分显示它的合理内核——科学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19.
知识存在与人与客观外界的相互联系之中。求知的过程即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西方走着各自不同的路。本文介绍了中国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知识观中的几种主要的代表思想,也简单辨析了不同知识观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做了对比,加深了我们对中西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学里都存在关于意象的概念和范畴.比较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发现二者不仅有相同之处,而且有一些差异.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的意象生成过程,进而阐释两者意象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