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面向新世纪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新世纪 ,如何将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适应素质教育的优秀群体 ,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并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管理机制 (“建三制”)(一)目标管理机制我们从学校教师队伍实际出发 ,以骨干教师为  相似文献   

2.
孙绪兵 《文教资料》2013,(21):77-79
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们思想之间的自觉影响关系如何实现的学问,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使一个主体的思想积极影响另一主体,使接收思想的主体产生思想变化.但这里的“思想”特指人的心理、思想(此指“人生价值观”)、道德、政治等方面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认识,而非只具有真理判断意义的认识.自从人类有了两方以上的主体存在及各个主体群体生活时,产生了各种思想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就产生了.可见,思想发动者的思想或者说群体生活所追求的共同思想之存在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而“思想”、“思想关系”、“思想联结”自然就分别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学中的起点概念、研究对象概念、主线概念.至此,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概念群框架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3.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课堂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更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已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其策略。  相似文献   

4.
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充分体现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作用.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出发进行探讨,提出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划分系统的功能模块,构建系统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秩序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本质,“秩序如何可能尤其是生活秩序如何可能”逐渐凸显为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现时代的人》作为雅斯贝尔斯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从解读人类的生存境遇出发,分析了生活秩序的界限,给人们体验个体生活展现了宏大的图景。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作为基本概念的秩序的基础上,从理解当前生活秩序的危机出发,为摆脱技术性的群体秩序,重建对于人类有意义的生活秩序进行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尚无关于居住权的立法,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现实需求上分析,居住权制度均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居住权制度能与我国物权法体系相融合,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在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更有利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多样化地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职学生群体已经发生改变, “90后”学生已经开始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体, “90后”学生群体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热点,本文将从分析“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出发 ,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 ,并着重从培养青年人才、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反映青年群体利益等方面深入阐述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农村文盲妇女已经成为文盲群体中的主体部分,如何对她们进行教育,编写适合她们的教材,使她们尽早脱盲,已经成为当今扫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农村妇女扫盲教材的编写,要从现状出发,针对问题与不足,落实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思就是要使教师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内隐理论归纳总结、外化和发展为显性理论。学者熊川武教授给反思性教学所下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1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1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确立与发展是公司基本价值理念的协调与重选。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弱势群体保护理论”在劳动权的保障问题上面临着困境,难以解释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情形。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而且能够将《公司法》与《劳动法》有机地联系起来,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似较少关注其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雅的意义,而在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以公安派特别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3.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归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中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实施导师负责制;研究生教育是中国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学术研究。从内在逻辑来看,指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然逻辑;精英教育的定位是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性质上的实然逻辑;采取课程与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逻辑;导师负责制是中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逻辑;将研究生阶段设置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阶段,是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层级设置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物权和债权是传统财产权的重要支柱,二者的关系是当下民法学者关注的重点。在现存的民法理论中,物权行为理论科学性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以物权和债权的区分为基础,以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区分为核心,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为内容,正确地剖析了交易的法律本质。我国很多学者认为我国不存在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在《合同法》、《物权法》中又存在着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因此,物权行为理论作为财产法理论构建的规律,其内在的科学性规定了民法必须接受。"物债二分"是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等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学在近30年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确立了稳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集群,而且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力作,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如还缺乏一个公认的学科范式,为研究而研究现象还比较突出,研究者自我封闭现象还比较严重,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加剧。在未来,高等教育学只有通过更加开放的路线才能解决难题,具体策略是进一步推进高教研究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和微观化,并通过加强规范化来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学走向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清朝康熙时期文字狱盛行,部分清初士子为避时祸,纷纷采取“明哲保身”的修身哲学,朱彝尊即是其中之一。“明哲保身”本来是一种劝人导善,积极入世的修身方式,但在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人学者却将之转化为消极苟安的处世态度。“明哲保身”涵义的变迁可以折射出满清文化统制政策对于士子学人的治学倾向及意识形态转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的理想是理想地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解决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理想是完美地解决而非解释现实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理想解决需要直面教育现实,走进教育生活,以学者的勇气拷问和追问教育的现实问题,并学会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相似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适切的教育理论成果去分析解决教育现实的一切问题。应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提炼教育学的学理,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合理化和理想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a great deal of work on mathematical word problems has focused on efforts to bring more of ‘real life’ into the problems themselves and students’ uptake of these problems. Following on from earlier studies of the word problem as a pedagogical and literary gen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e cannot unproblematically assume an ability to know and to represent or match ‘real life’ in word problems. The author uses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theorists Bakhtin, Lacan, Zizek and Baudrillard, including concepts like the chronotope, the Lacanian Real, Imaginary and Symbolic, simulacra, and impossible exchange, to argue that conditions of our postmodern world render transparent matchings of word problems with ‘real life’ un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